晴朗的夜晚,走在城区的街道上,整个城市灯河璀璨,熙来攘往,分不出哪里最是繁华。而在30年前,汇龙镇这个时候却只有一个地方会灯火辉煌、人声鼎沸,那就是灯光球场。
忆起灯光球场,曾在市体委工作的庞关心,顿时百感交集,一幕幕记忆浮上眼前。“汇龙镇建新路24号,也就是现在的人民路和花园街的交叉路口,在大马路中央,以前就是启东的老灯光球场,建成于60年代中期。”庞关心告诉记者,他学生时代最兴奋的记忆都在灯光球场,“那年代,汇龙镇没有太多娱乐设施,每到晚上,人群就会涌向灯光球场。当时,篮球最受市民喜爱,就算不打也爱看。我从初中开始便一直是校篮球队的主力,当然更爱篮球,差不多每天晚上我都会去灯光球场,看球或者打球……至今记忆犹新。”庞关心还清晰地记得,灯光球场里四根电线杆间拉起的钢丝,以及挂在钢丝上晃晃悠悠的灯,有时球打得高了就会碰碎灯泡,还有煤渣铺的地面,打起球来灰尘满面。踩着煤渣场地,在这晃悠悠的灯光下,庞关心不停地挥汗练球。1971年,他凭着优异的技能,被选入省体工队。
1978年,庞关心调回启东工作后再次与灯光球场结缘。这时他从一个一心盯着篮球的运动员,变成了篮球比赛的裁判和组织者。从此,他更多地开始注意灯光球场的每个角落以及那些看台上的球迷。那时候,灯光球场上最热闹的是启东县篮球等级联赛,比赛要从7月一直打到9月。当时作为裁判员的庞关心发现,灯光球场的地面已经换成水泥地了,四排挂灯也改成四个壁角上固定的太阳灯了。但是条件还是很简陋,没有固定的凳子,只有在阶梯式的水泥地板上,划分一个个格子,那就是一张张座位。 那时候,篮球队很多,各区、各厂、各工会、各机关都有篮球队。篮球等级联赛期间,都是从早晨一直到晚上。而当年球迷的热情也不亚于现在的球迷,每次比赛场内的座位上都坐满了人。当年看球没有敲锣打鼓的习惯,大家就用拍手和呐喊表示对球队的支持。遇上下雨天,观众席上全是打着伞坚持看比赛的球迷。回忆起这些年轻时的激情和梦想,庞关心坦言已经成为难以磨灭的记忆。
灯光球场的辉煌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期。1987年灯光球场迎来一次搬迁,搬到了现在的移动公司营业厅的位置。场馆扩大了,设施完备了,但此时的灯光球场却失去了它原有的光辉。它不再是城区夜晚唯一灯火辉煌的地方,不再人山人海……各社区体育设施的普及以及娱乐活动场所的增多,让灯光球场逐渐淡出了市民的视线。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灯光球场也完成了历史使命,于1995年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五大中心之一的市体育中心。位于市区人民西路大转盘西侧的市体育馆,占地5000平方米,总造价3000万元。体育馆建成后,以其一流的设施吸引了众多高水准比赛在此进行,2006年,省十六运比赛中跆拳道比赛在此进行。奥运冠军王楠、李菊、杨影,亚洲健美小组许勤华、陆云等多位体育明星曾到馆比赛;也曾举办大型文艺歌舞晚会,孙悦、曹可凡、潘长江、朱虹、宋祖英、蒋大为、费翔等多位明星到馆献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体育场馆也多了起来。于是,那晃悠着的幽幽灯光,赛场内爆出的万众叫好声……只能留在记忆里,却难以磨灭。 本报记者 丁路健
图为上世纪70年代的灯光球场。 项亦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