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个“启东第一”(27)
□史实
我市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三水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淡水域。良好的生长环境孕育了启东蟹苗的独有品质,我市成为国内最大的仿生态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育苗基地。
2002年,江苏省批准启东为中华绒螯蟹原种场和一龄幼蟹基地,主要向苏北里下河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提供蟹苗、幼蟹,并开辟河蟹养殖基地。
□回眸
说起中华绒螯蟹,市海渔局渔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彭张记如数家珍。“中华绒螯蟹育苗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称作‘工厂化人工育苗’,第二阶段就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土池化人工育苗’。”1993年,原近海鱼虾养殖场和原茅家港镇海渔村开始尝试“工厂化人工育苗”,第一年就取得了不小的收益。受此启发,1994年,东升水产有限公司、吕四港特种养殖公司等也开始“工厂化人工育苗”,吕四港特种养殖公司还特意从浙江淡水养殖研究所请来专家全程指导。1995至1997年是我市“工厂化人工育苗”的黄金期,全市育苗面积最高峰时达到3万平方米,年产大眼幼体等蟹种150吨左右,年产值最高达3亿元。
“当时由于沿海开展‘工厂化人工育苗’的地区较少,育苗数量有限,启东几乎处于垄断地位,蟹苗价格惊人。但因‘工厂化’成本较高,煤电、饵料、人工等费用较大,再加上蟹种的体质也有所下降,后来,养殖户们慢慢都转型为‘土池人工育苗’。”彭张记介绍。
与“工厂化”相比,“土池化”所需费用大大降低。只需要一方土池,不仅节省了一大笔煤电开支,饵料成本也大为降低。饵料来源广,除了人工投放点饵料外,还有藻类、光合菌、轮虫等活性饵料来补充营养,培育出的蟹种生长快,体质健壮,成活率高,回捕率高,深受市场欢迎。
在彭张记的记忆里,“土池人工育苗”最辉煌的一年当数2002年。那一年,江苏省批准启东为中华绒螯蟹原种场和一龄幼蟹基地,8月20日,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行业协会在我市成立,我市在启隆、原东元等地形成了年供青蟹万斤以上的省级长江水系河蟹原种场,沿江沿海形成大眼幼体培育、扣蟹和成蟹养殖销售一条龙的河蟹产业,向苏北里下河15个县市和整个长江流域提供蟹苗、幼蟹等,年产值8亿多元,纯收入5亿元,占当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4%。
近年来,由于沿海如东、海安、盐城等地区相继开展中华绒螯蟹育苗,竞争日趋激烈,我市的中华绒螯蟹育苗产业相比以前有所萎缩。越来越多的养殖户纷纷拓宽思路,开展梭子蟹、脊尾虾等品种养殖。目前,我市还有茂盛养殖场、三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继续大规模从事中华绒螯蟹育苗。
□链接
从1996年起,我市开始实施中华绒螯蟹苗放流活动,在全市67条河道进行蟹苗放流增殖。据统计,增殖放流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50万元。近年来,我市农民还携中华绒螯蟹苗前往安徽、湖南、湖北等10多个省、市和本省的里下河地区,通过承包当地的水面或提供蟹苗作技术指导等方式养殖河蟹,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本报记者 江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