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个“启东第一”(26)
□史实
1994年12月17日,圩角乡大洪村(今启东经济开发区大洪村)成为全市第一个“电话村”。全村235户人家,装机157号线,占村总户数的66.8%。
□踏访
“邮电部门选我们村建设第一个‘电话村’,是因为我们村的经济基础比较好。”在大洪村村委会,记者见到了大洪村原村支部书记施锦华,启东第一个“电话村”就是他一手操办建成的。
1994年,针对市话用户渐趋饱和的情况,市邮电局将发展电话的重点转向广大农村,提高农村电话的覆盖率。几经筛选,大洪村成为全市第一个试点村。大洪村位于市郊,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村里就办起了6家集体企业,有300多个村民在厂里工作,还有不少村民外出经商打工,经济比较宽裕,有20多户村民已经装上了电话。
按照“乡村集体拿出一点、农民自己掏一点、邮电部门出一点”投资方式,“电话村”建设拉开帷幕。“只要交1600元就可以装一部电话,这比原来的3400元降了一大半,对村民的吸引力还是蛮大的。”施锦华说,“当年10月底动员会结束后,村民们排着队到村委会报名、交费,短短一个星期有130多户村民办好了安装手续。”
1994年11月中旬,“电话村”建设全面展开。经过近一个月的施工,12月17日,“电话村”开通投运。全村235户人家,装机总数达157号线,占村总户数的66.8%,超过了邮电部门规定的“电话村”装机户占总户数60%的标准。
“电话开通那天,就像过年一样,好多邻居聚在我家。电话铃声一响,他们比我还激动。”在大洪村6组的晓丹超市,记者一眼看到了放在柜台上的两部电话,店主黄丹辉正拿着抹布擦拭电话机。
提起安装电话,黄丹辉打开了话匣子。当年,她家开了爿小店,由于没有电话,每次进货不是自己跑到市区里拿货,就是到村委会或者去借村办企业的电话通知批发商。当时黄丹辉的丈夫在南通一家建筑公司上班,与家里的联系也极不方便。“去别人家打电话很难为情,想自己装一部,可3000多元的安装费实在不是个小数目。”黄丹辉说,“建‘电话村’时费用优惠了,我就赶紧去办手续,生怕去晚了。”
黄丹辉家的电话后来成了周围邻居的“公用电话”,黄丹辉则成了“传声筒”。2003年,黄丹辉干脆去电信局申请了一门公用电话。黄丹辉告诉记者,刚开始,打公用电话的人很多。这两年,随着家庭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普及,打公用电话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这部公用电话即将完成它的‘使命’了!”黄丹辉笑言。
□链接
截至2008年底,全市固定电话(含小灵通和天翼)用户数达到了45万,通信业务收入达到了2.5亿元。 本报记者 孙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