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渔轮“海外”捕捞
时间:2009-09-04 A+   A- 举报

60个“启东第一”(22)    

□史实

1992年4月8日,启东市远洋渔业公司第一对750马力的8158型渔船——苏启渔801号、802号,从南通市芦泾港码头出发,赴非洲摩洛哥海域实施远洋捕捞作业。

□访谈

“启东是江苏第一家集体渔业发展外海远洋渔业的地区。”徐宝如,时任市水产局海洋捕捞科科长,并随船前往摩洛哥,担任启东远洋渔业公司驻摩洛哥中方经理。说起启东发展远洋渔业,徐宝如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上世纪80年代末,近海渔业资源不断衰减,全国不少地区先后发展了远洋生产。启东渔业主管部门提出了“跨出近海,发展外海,开发远洋”战略,并把发展外海远洋渔业列入了“八五”渔业发展规划,决定在市海洋渔业公司试点,逐步形成以国营渔业公司为龙头、集体渔业为基础的远洋渔业规模经营新格局。

“当时启东还没有一艘远洋渔轮,1991年春,我们决定自己建造一对远洋渔轮。”徐宝如回忆,“8158型远洋渔轮的排水量达500吨级,光发电机组就达250马力,船上的冷库容量达120吨,这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承建这对渔轮的启东渔轮总厂在建造过程中遇到了多项技术难题。为此,渔轮厂从外地聘请了多名技术人员,全厂干部职工齐心协力日夜奋战。经过一年苦干,1992年春,这对远洋渔轮顺利交付。

“我们出发的时候,两艘渔轮满载着粮食、副食品,足够38名船员一年吃用。”谈及当初出航的情形,徐宝如抚掌大笑,“摩洛哥的物价比国内要贵得多,我们这样做也是为国家节省开支。”从芦泾港出发,经南沙群岛,穿越红海,到达地中海,再到大西洋,历经两个月的颠簸,1992年6月8日启渔801号、802号远洋渔轮终于进入摩洛哥海域。

摩洛哥拥有1700多公里的海岸线,渔业资源极为丰富,盛产沙丁鱼、鱿鱼、乌贼、鲈鱼等经济鱼类。“我们两艘渔轮年捕捞量在2500吨左右,全部出口日本、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国,年产值约17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45万元。”徐宝如自豪地告诉记者,当年,两艘渔轮的产值就占了启东全年海洋渔业捕捞产值的6%,而当时启东有近千艘渔船。

“我们在摩洛哥捕鱼,不但每年向摩洛哥上缴15%的税收,还为摩洛哥远洋渔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摩洛哥虽然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但远洋渔业的发展却是一片空白,没有远洋渔轮,没有远洋作业船员,也没有操作技术。启渔801号、802号远洋渔轮到达摩洛哥后,就与当地达成协议,为其培养远洋渔业技术人员。“第一年,每艘渔轮培训8名摩洛哥当地渔民,第二年增加到16人。两年下来,许多渔民都基本掌握了远洋渔业生产技术。”1993年年底,徐宝如率10名船员先期回启,其余28人也陆续返回家乡。         本报记者   孙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