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时5天的第13期江苏省文艺家读书班暨第19期江苏省知名演员暑期读书班结束的那天晚上,省委宣传部组织参会人员举行了盛大的联欢晚会。
这是一次“就地取材”的晚会,演员都是参会人员。淮海剧、梆子、昆曲、通剧、锡剧、海门山歌、柳琴……加上武术、书法、绘画、朗诵、即兴赋诗等等,让我这个曾在四川生活了24年、带着终生无法洗脱的巴蜀文化,却又置身江苏,无时无刻不被江苏文化和吴越文化濡染的作家,大开眼界,灵魂一次次被震撼和洗礼。
原来在文学之外,还有那么缤纷绚烂的艺术形式。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杂糅,对我的创作无疑是有用的,尤其使我领悟到“艺术相通”的深刻内涵。真的,无论是戏剧、书法、还是舞蹈,甚至武术,如果有文学的影子,就能凸显内涵,也更精致;而文学也离不开戏剧、舞蹈的因子,否则,就会缺少应有的深度和高度。
节目演出都是跟晚宴同时进行的,有点伴宴的味道,声音嘈杂,细微之处难见风采,高格之处略逊精妙。可是,场地虽然嘈杂,却难掩艺术魅力。甚至可以说,正是这种嘈杂,使艺术的魅力得到特别彰显,每到精彩之处,全场艺术家尽皆搁杯停箸,起立欢呼,击掌喝彩。后来,连在大厅里进餐的其他宾客,也挤进大厅来。
在这之前,除了文学门类,我对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和艺术家几乎一无所知,使我在震撼和感悟之外,深深感到艺术门类与门类间的隔膜和距离。比如前一天同车出游的许亚玲,如果她不登台表演,我就只知道她叫许亚玲,一级演员,不知道淮海剧,更不知道她竟是淮海剧创始人、著名表演艺术家皮秀英的女儿兼优秀弟子。第一次听淮海剧,那样抒情婉转,那样圆润精致,不乏自然与大气,加上许亚玲精湛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搞书法的不知道唱昆曲的,唱山歌的不知道搞绘画的,诸如此类。我相信,其他艺术家的感觉,也会跟我一样。
是什么阻隔了艺术间的了解呢?
联欢会即将结束的时候,从宴会厅出来,合上门,室内的喧嚣被我关在门内。刚才满满当当的耳朵,突然空旷了许多,清爽了许多。就在这时,我突听宾馆的大厅里传来钢琴声,《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缠绵,多情,悦耳,动听。循声前行,很快看见,大厅角落里,一架名贵的钢琴前面,女琴师纤曼的手指正在黑键白键间翻飞。可是整个大厅空荡荡的,在我来之前,一个听众也没有。没有听众,她弹给谁听呢?事实上,她弹奏得那样好,微妙之处见风采,高格之处显精妙。一曲结束后,她又弹奏了一曲《涛声依旧》。
我相信,刚才她应该是有听众的,至少在大厅里就餐的宾客都算是。可是,为什么都离她而去呢?
弹到最后一段的时候,她抬头看了一次挂钟。我担心她也许有班头,就换了个位子,坐到她看得见的位子上,以证明还有听众,她不能随便离开。可是,她果然有班头,弹完这曲,她又看了一眼挂钟,合上琴盖,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款款离去。
望着她离去的背影,我突然明白,曲子演奏得虽然精妙,但是,如果太过普通,太老套,不能给人以新的体验,甚至“公事公办”,为薪酬而来,为名利而去,给听众倒贴钞票,也无法挽留住远离的脚步——室内与室外,或者喧嚣之中有寂寞,或者寂寞之中有喧嚣。相较而言,谁更喧嚣,谁更寂寞,谁说得清楚呢? ◇ 李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