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东南警卫团
时间:2009-08-31 A+   A- 举报

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以东南警卫团为主体的启东人民武装,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同日伪和蒋顽浴血奋战,为民族解放、启东新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东南警卫团是一个英雄的群体。”市党史办副主任蔡晓荣寥寥数言勾画了当年活跃在启海大地的英雄剪影,“这支部队有老红军的血脉,更有新四军老八团、老七团骨干的充实,打起仗来如虎似鹰,所向披靡,让敌人闻风丧胆。其中老八团的前身便是打响抗日第一枪的抗日义勇军。”

东南警卫团有“两虎”

提起以英雄命名的王鲍镇,人们便会想起王澄、鲍志椿两位烈士。王澄生前任东南警卫团团长,鲍志椿生前任东南警卫团政委。他们一个来自镇江,一个来自常熟,同出生于1914年,同牺牲于1944年。

在残酷的反“清乡”斗争中,为便于部队在启海“牛角尖”地带回旋、机动作战,东南警卫团根据上级指示,将大部分兵力跳出“清乡”圈进行外线作战,留下小部队组织群众坚持原地斗争,并抽调部分连排骨干支援区队,组建短枪队,把乡基干民兵也组织起来。王澄、鲍志椿带领这支县团、区队、乡民兵三结合的抗日武装,生龙活虎地打了不少漂亮仗。

1944年2月,日军一个班、伪军一个小分队占领了竖河镇,在3个月时间内烧毁据点周围的60多间民房,杀害了我们的23名干部。敌人的暴行激起了群众的无比愤恨。王澄、鲍志椿决定采取“趁敌不备进行偷袭,偷袭不成采取强攻”的作战方案,短枪队进据点侦察敌情,后勤交给海东区队,吕四、海中区队分别阻击吕四、聚星的增援之敌。5月22日夜,两人亲临前线,指挥部队组织火力狠狠攻击据点,然后向敌人喊话,迫使残敌撤出据点。这一仗吹响了反据点斗争的号角,日伪听到他们的名字就胆寒,称他俩是两只“虎”。

1944年12月25日晚,王澄、鲍志椿率部宿营于聚星镇东北乡下。由于汉奸告密,第二天日伪军分路奔袭。两人正在屋外察看敌情时,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俩的胸膛。他们将最后一滴热血洒在启东,永远活在了启东人民的心中。

闻名之战“六天三捷”

日寇投降后,蒋介石反动派又向人民举起了屠刀。英雄的江海儿女投入了新的战斗。那场闻名苏中的“六天三捷”发生在1947年6月。在全国战略反攻开始的形势下,我东南地区各地方武装全面主动出击,掀起夏季游击运动的高潮。

6月12日,东南警卫团下辖的海东游击营在南阳村东陆二姐庙设下埋伏。待下乡抢劫的还乡团出动后,营长王德祥令连长带3个班正面出击,离敌只有100米左右时突然发起冲锋。敌人猝不及防,没命逃窜时又遭到我迂回包抄的两个班的迎头痛击。这一仗击毙8人,活捉18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据情报员送来信息,东兴镇据点的敌人将下乡拆我干部的房子,海东游击营决定16日设4个伏击点,狠揍下乡之敌。其中一处设在敌据点眼皮底下。王德祥布置一挺机枪吸引敌人火力,指挥部下分散行动,隐蔽接近敌人。战士跃上沟坎,扑进敌人占据的房子,10多个敌人还未调转枪口就当了俘虏。北路敌兵也遭到游击营战士的痛击。17日,游击营乘胜连续作战,伏击上门之敌,击垮敌徐容部两个连队和自卫队三四百敌人。

海东游击营六天三捷的消息一传开,海东军民欢欣鼓舞,群情振奋,民兵积极要求加入游击营,部队日趋扩大。而在海东区“驻剿“的蒋军和还乡团,则士气低落,敌乡保基层政权土崩瓦解。海东区进入了“一面坚持,一面恢复”的新时期。         本报记者  黄 淼   通讯员  陆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