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变迁记
时间:2009-08-18 A+   A- 举报

我6岁时,家里住的是一间草房。那是我祖父母为父亲建造的亲房。

1943年,祖母过世。接着,祖父又离开了我们。祖父住的一间草房,由我父亲与小叔对半分,我家有了一间半房子。我们心里觉得宽舒了。

1949年1月,启东全境解放,我又盼来了重新上学的机会。1952年,我刚20岁,放学回家同父亲一起劳动。几年的勤俭,家里有了一点积蓄。父亲开始担心我的婚事了。于是,东借西凑,当年在分得的人头地上造了一间新草房。这年暑假,我考取了初中,第三年考取了专业学校,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工作两年,就在8年前造好的草房结了婚。当时,能有一个窝,心里很高兴。
婚后添了孩子,住房显得拥挤。原有的一间半老房,也因年久失修,东歪西斜,必须拆除。我动员父母拆了旧房,再添些材料,同我住的一间合翻建成三间。父母十分高兴,拿出了所有积蓄。加上我和妻子的收入,再负了一点债,1967年下半年改建成新的单墙、平瓦西屋三间。我们一家三代六口人能住上宽敞的新房子,小孩高兴得手舞足蹈,我妈也笑个不停。

至1982年,我们住的三间房不能住了。当时建得太单薄,经不起岁月的的打磨,渐渐地失去了支撑力,先是漏雨,后来东壁进光,西壁透风,再后来,芭笾、瓦片下跌,屋面出了天窗。而父母已年老,失去了劳动能力。我工作的县城,政府分配给我一套坚固、宽敞的住房。我说服了二老,让他们进城。从此,我们全家人又高高兴兴地生活在一起。

现在,孩子分开住了,我们老两口住着80平方米的房子,刮风下雨再不用担惊受怕。看看地面光亮的缸砖,四边雪白的墙壁,窗明几净,透过窗子可见铺满花草的地面,心里高兴极了。           □  明珠新村  龚学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