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中学四合院为清末实业家、教育家张謇1920年始建的垦牧高等小学旧址,简称垦牧校。1938年3月,南通沦陷,南通师范学校辗转迁徙于此,史称通师侨校。1942年春,新四军一师师部进驻海复,教导大队便驻扎在四合院。粟裕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反“扫荡”、反“清剿”斗争,开辟、建设、巩固、发展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1942年5月,中国抗日政治大学第九分校在四合院成立,许多学子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8月4日,记者走进东南中学找寻红色记忆。安静的校园深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四合院。“三进两场心”的建筑风格、粟裕将军的半身铜像和甬道上的苔痕、庭院中的树影,无不佐证着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成色。这,就是我们要找的苏北抗大九分校旧址——垦牧校。
正逢暑假,由一排楼房、五排平房组成的院落显得幽静清雅,参天银杏和百年老槐忠心守卫着老院,岁月在砖木架构的建筑上刻写下沧桑。平静的院落却有着不俗的往事。东南中学副校长施正飞告诉记者,这座占地8亩多的四合院出自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之手,至今已经历近90个春秋。从垦牧校到通师侨校、抗大九分校和东南中学,四合院浓缩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在四合院内的粟裕纪念室,校办主任倪永鹏客串讲解员,将我们带回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底,日军集中兵力向新四军一师师部驻地进行重点扫荡,疯狂寻歼一师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粟裕率新四军一师东进启海,与先期到启的三旅旅部汇合,开展游击战争,伺机打击敌人。1942年春,新四军一师师部进驻海复。“四合院里聚集了垦牧校、通师侨校和新四军一师教导大队的年青人。这是一支新生的抗日力量。粟裕师长、陶勇旅长和夏征农、顾尔钥等革命前辈,多次亲临四合院,召开军事会议,检阅抗日队伍,接见爱国人士,组织军民联欢,激励莘莘学子,点燃革命之火。”倪永鹏如数家珍地解说着这段光荣校史,“就是在这个四合院里,诞生了著名的苏北抗大九分校,粟裕兼任校长。一大批有志青年经过短期培训后从这里奔赴革命的前线,其中很多人后来成长为党政军领导干部。四合院被誉为‘革命干部的摇篮’。”
近年,新四军老战士和抗大老校友纷纷故地重游。粟裕纪念室内陈列的珍贵实物和图片资料,相当部分来自他们的捐赠。记者在吴仓港战斗的老照片前看到了往昔峥嵘岁月中抗大同学的风华。在日伪大规模扫荡下,抗大学生白天上课,晚上转移,和军民并肩冲锋在抗战第一线。1942年6月3日晚,抗大三中队袭击汇龙镇伪军成功后,又冒雨奔袭吴仓港范部,在其他7个连队的配合下,激战40分钟,将勾结日汪,一心反共,破坏抗战的国民党范部200余人生俘。这一仗为开辟启东东区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半年多后,抗大九分校分批转移离开启东。1947年冬,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大式学校——东南中学迁入了这个四合院。
光阴荏苒,四合院在战火中得以幸存。如今人们欣慰地看到,作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合院每年接待参观学子1万多人次。东南中学以四合院锤炼的“教育救国、抗日保国、勤学建国、科教兴国”爱国主义教育主线,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图为原新四军苏中九分区文工队的老战士重返四合院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黄 淼 实习生 邢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