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船 首开先河
时间:2009-08-04 A+   A- 举报

60个“启东第一”⑧    

□史实

1979年,吕东公社海渔村在全市第一个实行包产到船头的承包责任制,实现了从“工分制”到多劳多得的历史性蜕变。渔民捕捞积极性空前高涨,收入成倍翻番。

以包产到船为契机,海渔村人在后来10多年里,建冷库、办养殖场、开加工厂等,开始了新的创业。1993年,海渔村成为我市第一个“亿元村”。山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城市的考察团纷纷到海渔村取经。国家农业部的领导称赞海渔村“为全国的渔业生产带了好头,树立了榜样,是中国渔民致富的典型”。

□回眸

彭金生,全国劳动模范,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虽然头顶“光环”,但彭金生仍把自己称为“老渔民”。说起1979年的“包产到船”,现年68岁的彭金生记忆犹新。

彭金生时任海渔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实行的是‘工分制’。出一趟海,船老大14分,副老大12分,渔民11分。一年下来,最多的3000多分。按照1分一角六毛二计算,每年收入不过四五百元。‘工分制’是吃大锅饭,不管干多干少,最后收入差不多。”

1979年3月,在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彭金生领着村里的300多渔民开始实行包产到船责任制。“刚开始,阻力很大,许多渔民想不通,认为是‘开倒车’,对包产到船没有信心。”从支部会议到党员会议再到全体社员会议,彭金生不记得开了多少次动员会。但他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在会上反复强调:“包产到船肯定没错!大家不要怕,有我吃穿的就有大家吃穿的。”

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彭金生与25名船老大约法三章:资金统一管理、渔货统一管理、渔需物资统一调配、劳动力统一调配、年终统一分配。包产到船第一年,海渔村交上的成绩单震惊了渔区。那一年,海渔村里共涌现了5名“万元户”,渔民的平均收入达到3000多元。“包产后,大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捕捞产量直线上升。那一年,我的收入翻了几十倍,成了‘万元户’,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船老大梁辰庆激动地回忆说,1980年春节时,村支书彭金生领着村里一帮人,敲锣打鼓把1万元送到他的手中。

以捕捞取得的“第一桶金”为基础,海渔村人走上了更宽的致富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时任江苏省省长郑斯林称赞说:“海渔村,当之无愧的江苏渔业第一村。”海渔村的“掌舵人”彭金生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被评为全国劳模。

□链接

丰富的海洋资源使我市成为全省著名的海洋捕捞大市。市海渔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渔村一“包”成名后,包产到船责任制在全渔区推行。1996年,我市又在渔区推行渔业股份合作制。短短两个月内,全市3个渔业镇17个渔业村和市海洋渔业公司的237艘生产船重新改组,2700多个渔民认购了股份。

截至2008年底,我市有海洋捕捞渔船1463艘,捕捞年产量20.6万吨,占全省海洋捕捞量的三分之一。2008年,我市单根作业船均产值20多万元,单船产值最高达50万元。 本报记者   江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