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个“启东第一”⑤
□史实
1973年夏,启东县“五七”农场职工李锦文选育的蚕豆取得亩产175公斤的好收成。1978年春,在江苏省科学大会上,该良种蚕豆被命名为“启豆1号”,这是启东首次有粮食良种获得省级命名认定。“启豆1号”的成功培育,使启东一跃成为全国著名的蚕豆产区。
1981年,李锦文选育成功新一代品种,在全县推广,亩产量比“启豆1号”增产10%以上。该品种于1985年被正式定名为“启豆2号”。1993年后,李锦文又相继培育出“启豆3号”、“启豆4号”和“启豆5号”,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
□回眸
“‘启豆1号’,是我这辈子的骄傲。” 回忆往事,李锦文很是欣慰。
1960年8月,李锦文从南京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启东县农科所工作,从此,他就一头扎入田头,和农业科研“喜结良缘”。
李锦文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初,启东共有100万亩耕地,或种蚕豆,或种小麦。由于蚕豆省肥料,收获比较方便,老百姓更愿意种植蚕豆,最多时,全县的种植面积达70万亩。可是蚕豆也有令人头疼的一面,那就是产量不太高,亩产只有100多斤。如果得了锈病,就有可能失收。
1963年冬天,李锦文被抽调到近海农场工作,农场的有利条件给他提供了试验的大舞台。1965年,李锦文便在农场上搞起了小规模试验。由于条件有限,他只能采取“土”办法,从当年收获的蚕豆中,挑出品质较好的,然后等分成80份,分别种植在80个盆里,然后一一编上号码。“80盆蚕豆就像80个孩子。天冷时,我用芦苇席搭成篷保温,它们的冷暖都牵引着我的心。不料,1966年农场也发生了一场‘动乱’,我辛苦培育了大半年的蚕豆全部被毁掉……”回忆到这里,李锦文显露出些许遗憾。
1968年,李锦文又来到“五七”农场,担任“毛选辅导”职务。李锦文的心又按捺不住了。他几次三番找到农场领导,希望能搞蚕豆试种。1970年,他如愿以偿,又开始了“蚕豆培育之旅”。“当时,农场给了200亩地,配给我一个生产队长,还给了10多个工人。”1971年,李锦文在200亩土地上展开了拳脚。他还是采用老办法,同时为每一行蚕豆编号,7101号、7102号……直至7172号。“我天天和蚕豆一起‘生活’,白天泡在田里观察苗情,晚上我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文,记录在案……”
通过不断选优,李锦文发现,他培植的7150号、7159号、7111号无论长势还是抗病性都相对较好,尤其是7150号。“当年,我就用这7150号蚕豆籽当作良种来试种,结果亩产竟然达到175公斤。”1972年,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启东全县推广“7150号”。“当时我们自己已经将‘7150号’命名为‘启豆1号’了。”在1978年春的江苏省科学大会上,“启豆1号”得以正名。该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比国外早10多年攻克蚕豆主要病害——锈病。
□链接
至1980年,“启豆1号”除满足启东需要外,还在全省和长江流域16个省市推广,种植面积560多万亩。1981年,李锦文又选育成功新品种,在全县50万亩农田推广,亩产量达250公斤。该品种于1985年被正式定名为“启豆2号”。“启豆2号”成为当时南通地区的当家品种,并在长江流域7个省市推广种植300多万亩。据统计,1974年至1983年10年间,“启豆1号”“启豆2号”平均亩产量达210公斤,每年出口创汇700多万美元。
目前,我市蚕豆品种主要是“启豆2号”和“启豆5号”,种植面积36万亩,其中“启豆2号”28万亩。 本报记者 陈晓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