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并港建闸大会战
时间:2009-07-23 A+   A- 举报

60个“启东第一”④    

□史实

1954年1月,江苏省政府批准启东县并港建闸计划,从此拉开了为期10年的并港建闸工程,打响了启东历史上第一次水利建设大会战。

1954年10月,戤效港闸、吴仓港闸、三条港闸作为第一期工程开工建设,1955年竣工。1958年12月,全县出征9万多民工,开通通吕运河——陶家店至吕四段。至1964年,将原有的43 条旧河港堵闭28条,留用15条,建闸14座。为期10年的并港建闸工程初步完成。

1964年10月,启东县水利建设大型沙盘和照片在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展出。1956年、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先后两次题词,盛赞启东并港建闸的创举,成为水利建设典型。

□回眸

现居住在王鲍镇大生村的徐伯顺全程参与了当年的并港建闸工程,与许多青壮年共同经历了那段流大汗、出大力的激情岁月,见证了启东人民改天换地的大无畏精神。

徐伯顺今年87岁,10年水利大会战序幕拉开时,他刚刚30出头,担任县水利局农水股股长。“工程很浩大,工作很艰难,但我们的热情很高涨。”说起当年,徐老两眼放光。

大洋港闸是当时并港建闸中规模最大、最后建成的一座排涝通航两用闸。在建闸过程中,大家抢挑重担,谁也不甘落后。当时工程处共有57名行政、技术干部,除了做好相关的本职工作外,还参加施工劳动。在施工最紧张的时候,水利工程师魏忠洁和机电工程队队长黄仁惠在30多天时间里,每天睡眠仅三四个小时,和广大民工吃住在工地上,既作技术指导,又一起劳动。“有时太累了,端着饭碗靠着墙壁就睡着了。”

在干部的带领下,群众积极性高涨。1964年4月底,连日绵绵细雨。在突击浇筑边门闸底时,天上雷电频闪,大雨倾盆,400多个民工连续施工36个小时,完成了原定3天的工作量。电工宋云康爱人分娩,岳母病重,家里连续打了4次电话,要他回家料理。但他嘱咐亲戚帮忙照料家事,仍留在工地继续战斗。“全体人员舍小家、顾大家,与天斗、与地斗,从而提前完成了闸门焊接任务。”原定施工期为73天的工程,仅用了46天就完成。在施工中,民工们还发扬当家作主精神,提出“节省一寸铁、一只钉、一块木板、一段铅丝、一斤黄砂、一两水泥”的口号,先后回收利用了老大洋港闸拆下的废混凝土1000立方米,利用从坏杆棒和旧淘箩上拆下的铅丝制成淘箩1000多只。

□踏访

7月21日,记者随市水务局堤闸所总工程师黄杰驱车沿江沿海,踏访我市部分水利闸。黄杰介绍说,目前,全市共有17座闸,除沿江、沿海外,还有少部分内河闸。“接近一半的船闸还是当年大会战时建设的,其余的都经过了改造、维修。”

蒿枝港闸地处吕四港境内,属于沿海船闸。当天,这里船来船往,很是繁忙。黄杰告诉记者,蒿枝港闸原来的功能仅是挡潮排涝。1998年,我市组织民工进行了大改造,将港闸改造为兼具航运功能。闸上公路桥从原来的3米拓宽为7米,载重量从汽—8级提高到汽—20级,闸顶高度从6米左右增加到8.7米。“现在,载重两百多吨的船舶可以轻松通过。”黄杰说,目前,这里往来的主要是渔船,港闸改造进一步带动了渔业发展。        本报记者  张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