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和土质特性决定了启东是属旱熟作物地区,历史上曾两次试种稻,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年代,启东百姓的吃粮只能是自产自销,种啥吃啥,餐桌上一年到头不是玉米粞饭,就是麦粞饭,吃大米饭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想。农家小孩子最盼过年的惟一目的就是希望能尝到几顿大米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伟大的改革开放启动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机制,粮食经营得到放开,苏北和外省产米地区的农民和个体粮商,瞄准缺米的启东,用水泥小船载着大米纷纷从内河运来,停靠于各集镇、小店、路口的河岸下。但当时的百姓还很穷,没钱买米吃,要吃米只能用玉米、麦子、蚕豆等杂粮按折兑换,但杂粮的折扣一般超过一半,因此只许用少量杂粮兑些大米,否则粮食就不够吃。就是兑些米,也拣涨性好,但粘性差、口感不好的杂交籼米,为的是兑这种籼米,杂粮的折扣可以小些。即使如此,百姓也为玉米粞饭、麦饭中有了大米的影子而感到从未有过的欣慰。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百姓的钱袋子不断鼓起来了,衣食无忧,吃粮随之开始“扭转乾坤”,就是“种的不吃,吃的不种”,生产出来的杂粮全部出售,一日三餐都吃大米。粮商也不再用小水泥船运米,而是用车队源源不绝地运来,米店开到百姓的家门口。从此,启东百万人民告别了玉米粞饭、麦粞饭,常年都是吃白米饭。
进入新世纪后,启东人民更富裕了,生活水平和质量与时俱进,吃饭不再满足于吃饱,而要追求吃好,买米都挑粘性好、柔软、可口、吃进肚子舒服的白米(粳米)买,杂交籼米根本无人问津,因而悄然退出了启东市场。
近年来,进入小康社会的启东人,对吃米的要求更高了,买米无不选择最优质的名牌白米;若有当年新米上市,大家就决不买陈白米了,让餐桌上香喷喷、亮晶晶的新白米饭质量达到了顶级,叫人感受到了小康生活的无限愉悦和美好。 □ 紫薇三村 沈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