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野忆趣
时间:2009-04-21 A+   A- 举报

春野之美,质朴、博大、厚实,令人震撼。

她不是竹外桃花三两枝,她不是水边孤柳摇新绿,她不是文人手中的扇面丹青,她是以广袤大地为画纸的重墨浓彩!那大片的墨绿是冬麦,浅绿的是蚕豆,灿黄灿黄的是油菜花。人在田野里走,真正是在画中游。

我的小学就在这画中。几排白墙黛瓦的校舍如今正静静地掩映在绿黄大色块中。孩子们长大了,毕业了,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飞走了,走廊黑板报上还留着他们稚嫩的粉笔字。停办的小学,像一个年迈的保姆,站在充满生机的田野里,回忆着春天一样的她抚育过的孩子们。

我们沿着乡间的小道,穿过春天的田野,身上沾着露珠和花瓣,来上小学,每天踏青而来,拥绿而坐,门窗关不住春的气息,教室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布谷鸟在窗外唱歌,上工的哨子在旷野里尖响。今天回忆起来,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场景,而在当时,我们是不觉察的,我们盼望着有一天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有春游的机会。在我们看来,只有在城里逛公园才叫踏青,真有点身在青中不知青的意味。

小学五年,我们始终没有进城踏青的机会。那年月令人失望的事多,也不在乎再多这一件。我们就退而求其次,盼望着清明的到来。因为一到清明节,我们就要祭扫烈士墓,以革命传统教育的名义,堂而皇之地集体做一件与上课不同的事。

我现在将清明节的兴奋说给儿子听,他始终不能理解。而在当时,我们确实是十分的盼望这一天的到来,甚而至于晚上还要做个专题的梦。

我们排着长队,在曲折的泥路上走。调皮的孩子故意拚命地跺脚,弄得泥尘飞扬,前面是迎风招展的红旗,胸前是随风飘动的红领巾,再加上烟尘抖乱,队伍就很像那么回事了。站在其中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豪感。那时候,农村是集体劳作,见了我们的长队,社员们也会驻足观望,我们就更挺拔了。偶有孩子的家长也在其中,知情的就会告诉大家。那个孩子就会很拘谨,羞红了脸。而我们认出了同学的家长也会无缘无故地很高兴。

真正扫墓的过程其实很单调,献花圈、默哀、读烈士生平事迹。五年一直去向那两个烈士行礼,他们的事迹也耳熟能详了。头两年,还为烈士的坚贞不屈感动,慢慢的就有点麻木。事迹很长,要分几个老师读。我们端正地站着,很快就会脚酸,但又要肃穆,不能乱说乱动,实在很难受,就盼望着烈士早点被捕、早点永垂不朽(很罪过)。

终于完了。我们可以尽情地享受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了。回去的路是不集中的,春野里到处是孩子们放肆的身影。我们在坟地采野花,在河里捞蝌蚪,打水漂,以手为刀砍油菜花的头(老农看见会骂的),用青芦叶折船、做响哨,包泥粽子。还有一个节目是寻蚕豆耳朵,所谓蚕豆耳朵就是变异的蚕豆叶,长成了喇叭型。其实是一无用处,也不好看,但寻找和发现本身就是快乐。女孩子眼尖心细,常常寻到不少,而这个节目我总是落后。

今年去乡下上坟,我让儿子跟我一起找,终于找到了一大把。哎!要放在三十年前就好了!    ◇蒋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