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事连连三十载
时间:2008-12-29 A+   A- 举报

◇ 樊素芳    

每到逢年过节,儿孙们或从海外归国或从都市返乡,轿车开到家门口,笑声充满庭院.我和老伴总是喜不自禁。真是春风暖阳到我家,喜事连连三十载;思绪放飞忆当年,叫我怎能不激动?

1977年初,春寒料峭,我从启海边界的一个穷村嫁到启东县城附近的一条小镇。横跨半个县,找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家。有人戏称我们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其实,缺衣少食的年代,哪有这么浪漫?娘家的大队地处偏僻,是有名的缺粮村,婆家虽不富裕,但粮草不愁,能够温饱,离集镇又近,有这几点“实惠”,我也就心满意足了。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山盟海誓,没有粉黛红妆,我们奉媒妁之言,走到了一起。虽然婚房只有一间“丈八桐”,婚床只有一块“芦芭门”,婚衣只有“半箱子”,婚被只有“二床半”,没有“三转一响”,没有“四盆八碗”,但“文革”结束,生活安宁了,我们已很知足。

丈夫是个读书人,历史的误会没有让他的理想破灭。十年动乱,他与书为伴,虽然青春付诸东流,但他还是比别人多学了不少知识。1977年下半年,北京传来恢复高考的喜讯,丈夫说“有希望了”,第二天便去公社报了名。年底,在大女儿出生的同时,他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家里顷刻又平添几分喜悦、几分乐趣。从此,他的人生有了转机。

改革的春风吹进了希望的田野,“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我们种田人松了绑。“大伙隆”生产的时候,我们年轻女劳力最倒霉,做的是重活,工分却比男的少一成。“分田到户”第二年,我破天荒地将“倒挂户”一举摘帽,成了全队的“植棉能手”。年终表彰,我被请上公社主席台,名字被写在公社大门口的红榜上。我家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能和书记乡长一起坐在主席台上,面对台下成千上万父老乡亲,我心里既高兴又紧张,还未接过领导授予的奖状,幸福的泪水已挂在了脸上。这一年,家里添置了不少家具,其中包括“三转一响”,还请长辈们到我家补了一顿“四盆八碗”,作为迟到的婚宴。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农转非”政策落实到我身上。全家都由“乡下人”变为“城里人”,还分到了房子,生活逐渐时尚起来。旧家具还没“退休”就被请出家门,彩电、冰箱、洗衣机一件件搬进屋子,摩托车成了出行代步工具。我那时悠然自得地想:现在什么都有了。

迈过新世纪门槛,两个孩子相继走出大学校门,一个参加工作,一个出国读研,家境进一步提升。空调、电脑、摄像机……这些原先只是电视里见过的高档电器陆续走进我家,时尚物品几乎应有尽有。我的视野又开阔了不少,觉得人的观念应该与时俱进。

如今,在我家,论人员组成:乡下人、城里人、“外国”人,人气兴旺;论生活设施:老三件、中三件、新三件,件件皆有。春节未到,丈夫已拟好了一副春联:美事喜事吉庆事,事事甜丝丝;老人小人中年人,人人乐陶陶。横批是:小康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