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越来越旺
时间:2008-12-26 A+   A- 举报

◇ 陆玲琳    

早晨,在微波炉里热牛奶和包子时,儿子突然想吃荷包蛋。于是伸手拧开电子灶门,蓝莹莹的火苗窜起,热烈而均匀地舔着锅底。在一阵清脆的油炸声过后,香气四溢的荷包蛋马上端上了桌。看着儿子大口大口地吃着,心里特别高兴,不由感慨起使用这天然气的便捷。

回想自己的孩提时代,餐前时光总是在烟雾缭绕中度过。那时,我们所住的肝研所家属区四合院内,家家户户门前放着的都是煤饼炉。使用煤饼炉是要有技巧的,先要“引火”,打开下部的炉门,将一块蜂窝煤引燃,再一块块地加上煤饼。蜂窝上下是要对直的,然后用芭蕉扇在炉门处煽风,看着煤饼变红,炉火将旺,就放上锅开始做饭烧菜。这个过程往往伴有阵阵呛人的烟雾,如若点火不畅,还会招来浓雾,把人都给吞没了,叫人睁不开眼,止不住咳。也都是习惯了,没人觉得慢,记忆中那种咳嗽声此起彼伏的点炉子大场面煞是热闹。

上小学时,我家搬进了楼房,勤劳能干的爸爸就在外间砌了个两眼砖灶,用刨花、柴爿作燃料,还装了个鼓风机,于是呜呜的轰鸣声便成了我家一日三餐的前奏曲。这种半机械化的方式显然是进步的,饭做得快了,菜也变香了。

1986年,我们一家四口入住更大的套间,并用上了当时颇为先进的铸铁液化气灶,燃料是瓶装液化气。除却了装运煤饼、刨花的麻烦,也不再有炉火突然熄灭的担忧,且清洁又方便,让家里的主厨轻松了许多,而餐桌上的菜肴也日渐丰盛起来,因为多做一道菜不再耗时太多。冬天上完夜课回来,妈妈就会立刻给我热上一杯牛奶。温热香浓的牛奶下肚,全身就暖和了起来,舒舒服服地去复习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城区开始铺设煤气管道,我们家便用上了管道煤气。打开管道阀门,轻轻一拧电子开关,用灶就是这么简单。1998年我结婚时,家中用上了管道液化气。那时绝大部分的居民小区都已使用这种热值更高的燃气了。每到寒冬腊月,在燃气热水器输送的腾腾热水中洗碗洗衣,眼前总要浮现从前父母冻得通红而时常皴裂的双手。

到了2003年,我搬进了一套新居没多久,城区就开始实施燃气管道改造,市民享用更清洁更高热值的天然气,灶具造型时尚操作简便,加上其它厨房用具的不断进化,招待亲戚朋友操作一大桌的菜也是轻松而快捷,更不消说一家三口相对简单的一日三餐了。这越来越旺的“炉火”,映照出的不正是咱老百姓的日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