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海初级中学 黄水石
在我儿时朦胧的记忆中,我的父亲总是推着木制的独轮车,在河边泥泞的小路上行走。河中雨点像天上的星星般闪烁,独轮车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载着我幼小的生命前去老中医处看病。这是我生命中对“车”的最初的记忆。
上小学时,虽然离家近了,但离学校仍有1.5公里路程,每天上下午来回都是靠天生的“11路”车。
上初中时离家有15公里路程,我只好寄宿在学校。但每逢周六放假、周日返校时都是徒步而行。虽然那时有班次很少的公共汽车,虽然价格很便宜,只要几毛钱,但我几乎很少享受这种奢侈的待遇,通常都是搭乘同学的便车——自行车回家。从那时起,买一辆自行车就成了我的梦想。
记得我刚结婚时,由于家庭条件很差,当时的“三大件”都没有,外出靠步行,偶尔借邻居家的自行车去走亲戚。婚后第三年,靠省吃检用,托人找关系,去崇明堡镇买回了属于我的第一辆车。这是一辆28寸的凤凰牌自行车,当时的高兴劲儿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觉得风光极了。第二天就被邻居借去当婚车用。
90年代, 一次去为舅父60大寿祝寿时, 亲戚朋友基本上都骑了二轮摩托车, 当时唯独我们俩骑自行车, 突然觉得太寒碜了, 甚至感到有点无地自容。回家后我们夫妻俩商量决定, 积极筹资购车。半个月后,在亲友的帮助下, 去县城购了一辆八千多元二轮幸福125摩托车。从此, 我们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机动车。
进入21世纪初, 我家购了第一辆柳州五菱四轮面包车, 作为家庭自备用车。现在我家拥有了一辆奥迪的“小弟”——奥拓小轿车, 作为我上下班的座骑, 每天听着歌曲, 在宽阔的马路上行驶, 只觉得无限的幸福与满足。我儿子也有了一辆崭新的北京现代“伊兰特” 轿车,女儿家也打算购一辆丰田轿车。 现在, 我们夫妻俩、儿子与媳妇、 女儿与女婿6人中除我妻外, 都拥有c照以上驾驶证。只要有车谁都可以开, 太方便了, 到县城将近30公里的路程只需20多分钟, 省内旅游靠自备车,真是方便快捷了。
“车”是人们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 而我家“车”的演变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私家车的出现是老百姓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是百姓生活步入小康社会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