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条新感觉
时间:2008-12-17 A+   A- 举报

□ 黄 淼     

说起油条,可谓家喻户晓。它外酥内松,咸香适口,是老少皆宜、妇幼喜食的大众化传统早点。上小学时,经过饭店会站在门口多看一眼刚炸出锅的油条,黄灿灿、油光光的,很是惹人。难得吃上一回,感觉味道特别的好。于是就衍生出了一个油条的故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买一根油条要5分钱。这5分钱可以买到半本连环画、1斤李子、2根半冰棍、5块糖、7钱肉中的任一样。爸妈看到宝贝女儿的馋相,决定星期天自家做一回油条狠吃一顿。那时粮站供应的口粮中粗粮占了相当比例。也真难为生长在南方的父母,他们硬是学会蒸馒头、包饺子,既消化了搭配的面粉,又治好我们兄妹眼馋人家的“毛病”。

向饭店里的阿姨取过经,爸爸还专门找出那本《北方面点》,依葫芦画瓢,照着上面的配料比动起了手。好像没有比做油条更麻烦的事了。和面时要加矾、碱、盐,加水还要加油。全家人忙活了半天,我也守着往常只有过年才会开的油锅咽了半天的口水,哪知出锅的油条除了形状像根棍和油条有牵连,别的什么都和油条不搭界。一口咬上去,面没发开,褐色的油条里有着一股碱味,吃到嘴里感觉怪怪的,吐都来不及。不管我们怎么抗议,爸爸还是命令要把它吃完。计划经济时代,每人每月只能买5两菜油,那“油条”当然舍不得扔掉。整整一个星期,我们痛苦地看着爸爸艰难地吃完了他做的“油条”。因为制作成本高,他也就此放弃了重试的努力。

爸爸没有做出成功的油条,却成功地破灭了我对油条的向往。从那以后,我对油条不再有任何的兴趣。20多年来,我家的餐桌上,再也没有出现过油条的踪影。就是深得好评的永和豆浆里的油条,也骗不了我的钱。

受我的影响,孩子从小就不吃油条。到儿子上小学时,启东也开了肯德基,而且“连呼呼”一开就是3家。洋快餐能进小城,当然归功于改革开放;洋快餐上百姓餐桌,自然是社会发展的成效。只是没想到,老外办的肯德基竟然也卖起了咱中国人传统的油条。

和同事一聊,原来肯德基2002年开始在部分餐厅开始供应早餐,并于同年推出了两款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花式早餐粥:海鲜蛋花粥和香菇鸡肉粥,至此正式拉开了中国肯德基加快产品本土化的序幕。油条,就是肯德基2008年新推出的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需求的本土化食品。以油条为代表,星巴克在新品咖啡中加入了中国茶,棒约翰也将推出类似羌饼的比萨饼,中国传统食品受到洋快餐的青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些跨国餐饮集团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期望,这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翻天覆地变化的力证。

周末陪着孩子再去肯德基,我也要上一根放心油条。嗨,这个味道还真是特别,老油条里吃出了新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