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正昌
我一直有记录家庭支出流水账的习惯。
1976年,我刚从部队退伍回乡就担当了乡村小学代课教师,月薪28元。平时省吃俭用,年底还积余120元。记得同组一对和我一天结婚的夫妇年终结算分配只进款20多元,向我借了30元钱,小夫妻俩才过了一个新年。
第二年春,女儿出生。翻开我当年每月的杂支开销记录,简直让我不敢相信这是我亲笔所写。生个孩子,接生婆上门只收3元接生费,附加送上一条毛巾。产妇除益母草,婴儿除奶糕之外无其他特殊费用,当年开销仅31元。亲朋好友贺满月送礼有的鸡蛋20只,有的人民币3元,还有的送些油面、豆腐叶、食糖之类,当月共收亲朋好友礼金48元,鸡蛋140只,还有其它一些物品。满月请客共4桌,每桌烟、酒、菜共20元,也算开开心心、热热闹闹请了客,开支未超100元。
30年前农村婚嫁喜庆、生儿育女请客送礼、建房造屋费用之微薄难以置信,但白纸黑字,笔笔在录,可谓证据确凿,与如今开销相比确有天地之别。
翻开如今的杂支开销记录,一看一比不得了,如今一天的开销相当于过去的一个月,如买一刀肉相当于过去一个月的薪金,有的翻了几十倍上百倍。明摆着硬性开支每月电、水、气(液化气)、油(汽油)、通讯费、有线电视费就要500多元,更大的是生活日用品消费:油盐酱醋、果蔬干货、禽蛋畜肉、海河时鲜、黄酒红酒加啤酒,总想三天五天换换口味。如今吃讲营养、穿讲高档、住讲宽敞,加上心情舒畅,生活有保障,生活常想翻翻花样,一个月下来一拍账,平均杂支开销1500~2000元之间。
杂支开销之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钱包鼓了,生活好了。我想,我们自小向往的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的小康生活,早就来到了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