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缸的记忆
时间:2008-12-10 A+   A- 举报

◇宣美菊     

《司马光砸缸》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让人耳熟能详之作。今天,当我面对21世纪的小学生,再次讲起《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时,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提出了这样的的问题:老师,水缸是什么样子的?……我惊讶,我感叹,我们的学生不认识水缸了。

在30年前水缸可以说是家庭必需品,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水缸,人们用水桶到清洁的沟河里,或在能取水的水井里拎水,都把水缸盛得满满的,以便做饭、做菜时使用。80年代,农村有自来水了,大家的取水方便了,再也不用拎着水桶到远处去取水去了。于是,大水缸变小了。家家户户备口小水缸是为了在停水时应急用。渐渐地,自来水不再停水了,渐渐地,小水缸也就销声匿迹了。如今,学生们不认识水缸,当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水缸没了,农民们衣、食、住、行也随着变了。

 “盛世有华服”,衣着消费档次不断提升,实现了从“一衣多季、一衣多人”到“一季多衣、彰显个性”的大转变。“民以食为天”,凭票供应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粮票”、“油票”等各种票券变成尘封的记忆。“居者优其屋”,一幢幢新颖、别致的楼房拔地而起,成为改革后农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用具智能人性化”,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富有的标志,早被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空调、音响、电脑所取代。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

学生们不认识水缸之变,衣食住行之变,无不让人们感叹,小康生活就在我们不知不觉的点点滴滴变化之中早已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