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祖平
1962年,21岁的我,在启东中学高中毕业后,无缘大学门,回乡务了农。回到家,我和老娘住在一间丈三桐五架头小瓦屋里。五年多时间里,没人敢替我说媒做介绍,因为我没有房子。
第6年,在小瓦屋南头搭了一间芦编瓦箯的五架头屋。当有人替我做介绍时,对方父母赞赏我“27岁做着一间屋”,便放心地把女儿嫁给了我。其实,我那时灶前脱到灶后,房子建好后,还负了650元的经济债,300斤的粮食债,10斤的食油债。
10年后,五架头屋子的椽子慢慢地弯下来,杂木桁料也有许多蛀洞,蛀屑经常落下来,有时还落到饭菜碗里;笆箯上的芦头时不时脱落下来,一到下雨天,屋顶如竹篮,四处漏雨。房子危在旦夕。
无奈之下,1980年,我决定第二次建房。因为那时我正代课,妻子当小队会计,收入还可以,所以建了两间半全幢望板七架头大瓦屋。原来的羊脚股郎椽子统统换成粗壮杂木料,3.2米的柱底,窗子是六块头玻璃加翻窗。邻居到我家来看新房子,都夸我的房子又高又大。房间前墙出了二扇大窗子,后墙还有对口窗,一进屋,光线充足,通风清凉。我的两个小孩第一夜住进新房子,睡在床上,打滚嬉戏,十分开心。
2003年,我退休回家。我家四周都造好楼房,当年我那又高又大的平房,顿时显得又矮又小,我的宅地简直成了四川盆地。于是,我决定第三次建房——向上发展楼房。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一幢三底二楼建好了。
建房时,周围群众议论纷纷:两个女儿不在家,还建这样硬档的楼房做啥;年纪大还勿得知,还要爬楼房,钞票多来无地方放,等等。殊不知,站在楼房上,我能享受到登高远眺的快感。尤其重要的,更能享受到小康生活的甜美,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给我带来的可喜变化。我家楼房的东边,有一间阳台,逢到热天,晚饭常在阳台上用,还在上面乘凉,多惬意!特别是明月当空的夏晚,月光如水,繁星密布,晚风徐徐,万家灯火,此时,或把酒临风独饮,或慢条斯理打拳,或老两口绰笑闲谈,或清脆悠雅地来一曲笛子,这种故人田园式怡然自乐的生活,这种颐养天年、安度晚年的生活,实在是其乐融融,其乐无穷!
建好楼房,我家第一次过春节时,自己撰写了一对对联,贴在大门上:夕阳红红红红遍云天,翁妪乐乐乐乐透心田。横批是:乐在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