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成兴
20多年前,我家宅前那条东西走向的埭路,路宽只有一公尺左右,用泥土铺就,路面高低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路面粘滑,走一段路下半身沾满泥浆。乡亲们称这段路为“阎王路”。
那个年代,摩托车算是便捷的交通工具。我雨天骑车从县城回家看望父母,还得穿上分解式雨衣,走完公路进入埭路后要慢行,生怕滑倒。每走一小段路,就得停下车来,拨落夹在档泥板里的泥巴再走。几百公尺的泥路,摩托车至少要走数十分钟。
后来,村委会组织村民到砖瓦厂运来砖屑瓦爿做路基,再铺上煤渣,把烂泥路改造成晴雨煤屑路,路面也拓宽了。煤屑路虽让村民出行免受“晴天吃灰,雨天沾泥”的尴尬,但仍因手扶拖拉机日夜碾压,路面时好时坏,还是给村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几年前,在得到政府财政支持后,村委会筹集资金数十万元,一条长2公里、宽2公尺的水泥埭路建成。如今,我从汇龙镇回家,一不因雨天路滑不好走而犯愁,二不怕没有交通工具,公交车开通,出租车随叫随走,直到家门口不沾一点泥。今年青毛豆上市季节,我母亲及邻居家不失时机采摘,卖给收购青毛豆的人转运到上海、苏州等地方卖到了好价,增加了数千元的收入。
宅前那条路,如今分明是通向小康社会的“金光大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