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景林
解放前,我没有尝过穿毛线衫的滋味。
1955年,启东棉花大丰收,母亲卖了棉花买毛线,织了件毛线衫,寄到我所在部队。当我拆包时,全班13个战友自发围过来,都伸手摸了摸,个个都是一脸的羡慕。不久部队搞复员,班上对我有救命之恩的皮达要离开了。我想,他是西北人,比我更需要,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把毛线衣送给了他。
1963年,我女友想要件毛线衫,可我只有一张二两毛线的票,怎么办?我找了五六位同事,说了许多好话,才凑了1.2斤的毛线票,总算满足了她的心愿,我长长地舒了口气。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市场日趋活跃,货源越来越多,渐渐不用购物票了。一天,我领了工资去市场,左挑右拣,选购了1.6斤蓝色三七毛,交给妻子。她加班加点,仅三天就结好了,她亲手把毛线衫套在我身上,不大不小正合身。我在镜子前一照,哇!真神气。那是我的第二件毛线衫。
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我的毛线衫也越来越多,光高领的就有蓝色、灰色、米色三件,还选购了多件羊毛衫。我自己买的羊毛衣已经很多了,子女外出观光还为我选购了各种名堂的毛衫。今年秋天,我女儿又送来了一件很特别的毛衫。她说,这是一件以大豆纤维为主原料的毛衣,不仅光泽好,而且吸湿导湿性佳,具有羊绒的柔软,蚕丝的光泽,在春秋天穿着很舒适,但我再也尝不到当年穿毛线衫的那种滋味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我的老战友皮达在我70岁生日之际特地寄来一件蒙古产的羊毛外套。他在附信中还告诉我,他家乡的生活越来越红火,早就摆脱了缺衣少粮的贫苦。
前几天,妻子有空在家晒衣,看着摊开在晒台上的一件件毛衫,直呼:“我家简直能开个卖毛衣的小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