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天威
年幼时,总记得隔段时间村里就会有露天电影开演。每次看到放映员骑着“幸福250”来村里时,同村的玩伴们就会早早的聚到村大队广场上,围着放映员问个不停。放映员则一边忙碌地检查拷贝,一边不厌其烦回答我们幼稚的问题。记得那时候最想摸一下那些胶片了,因为“李向阳”、“小兵张嘎”可都是被“装”在里面的啊。露天电影一般会放两场,前一场放的都会是“平原游击队”之类的老片子。“李向阳”虽然是我们崇拜的偶像,可大家更期待的其实是下一场,下一场放的可都是最新的香港电影啊。比如那部让我看过后学着叼了半年火柴棍的“英雄本色”。露天电影好看可也不是常常能看的,印象中的放映员叔叔都是在夏夜里来的,到了冬天或者遇到刮风下雨那就没得看咯。
我上小学那会儿流行录像机,那玩意儿可不是每家都买得起的,我们学校校长就有一台。好像记得每隔两个礼拜的周六下午就可以不用上课,大家都被集中到高年级教室里看录像。百十来号人围着一个21寸的小彩电,大家都特安静,因为大家一吵校长就会果断的关掉电视,没得录像看不说还要接着上课。那会都看了些什么电影完全不记得了,因为好位置都被人高马大的高年级同学占了,离的远了基本上也就是听个响。
祭扫烈士墓、逛人民公园,下午回来看电影,这是小学时每年4月初必有的活动。能到学校旁边的东郊电影院看电影那真是莫大的享受,口袋里总是提前鼓鼓的装满了瓜子、花生。宽大的银幕,震撼的音响和那看露天电影、教室里看录像的感觉完全是天壤之别。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完全投入到了剧情中去。记得在电影院看的那一部让人潸然泪下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出来后眼睛肿肿的,湿透了胸前挂的小手帕。
到我上初中那会儿,农村家庭里也开始普及起“VCD”了。家里也买了台,薄薄的两张光盘居然能放下一整部电影。有了“VCD”后我也有幸欣赏到了“好莱坞”大片。但那会儿看的电影要么是剧情被删的七零八碎的盗版盘,要么就是通篇充满马赛克,总是让人看得意兴阑珊。
上了大学后,有了电脑。电影网站上什么样的大片都有,《超人》、《蜘蛛侠》、《集结号》……想看就看,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而且不要胶片、磁带,不用换碟。从《平原游击队》到《英雄本色》到《蜘蛛侠》。前段时间,我买了个MP4,现在,电影都可以边走边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