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的分量
时间:2008-11-27 A+   A- 举报

□ 单   洪    

我从孩提时代就盼望能有一块手表,因为我的班主任有一块晶亮的手表,他看表的姿势也很特别,将左手伸得很长,高高抬起,凝视一下,足有四五秒,颇令人心驰神往。

1974年,我走上代课教师岗位。上课得掌握时间,几个同事搞了个“小摇会”,每人每月出5元,然后抓阄轮流一次性拿回老本。我幸运抓了头阄,当月就买了一块钟山牌手表,戴在手上几天兴奋不已;但有时却感到羞涩,不敢露出手腕仔细察看,生怕人家说你每月才28元工资,日均8角6分7厘,还过资产阶级腐朽生活?

那时我正谈恋爱。一天女朋友找到我,想借一块手表。因为她的女朋友刚谈了一个男朋友,请她一起去考察对方。为装门面,女朋友戴着我的手表赴约。还表的那天,她笑着告诉我,她始终没敢把手伸出,因为我的表带太宽,她怕一伸手手表就掉在地上。我也尴尬地一笑说:“等我有了钱,给你买块女式手表。”

渐渐地有了钱,我一狠心省下3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块半钢上海牌手表。说来叫人心酸,为攒这100元钱,我连吃了3个月的素菜。而给女朋友买手表的承诺却迟迟没能兑现。后来听说,她也和小姐妹通过“小摇会”买了宝石花牌手表。此事让我总觉得欠了她一笔债。

1978年,表哥去香港探亲,我爱人神秘地对我说:“我想帮你买一块像模像样的手表。男人嘛,走出去别太寒酸。”过不多久,表哥把手表带了回来。我一看发票,呆了:480元,全自动,精工牌。名表戴在我一个穷书生手上,那时确实觉得有点奢侈了。有时朋友遇见我,我竟然脱口而出:“这是日本产的名表。”炫耀的口气,惹得朋友们妒忌了一阵子。

1988年,在香港生活的亲戚回乡探亲,临回程前,送给了我一块原产瑞士的欧米茄手表,表壳已磨损,表面也发黄了。这块世界名表到底值多少钱,我不得而知。戴了一段时间,我并不觉得有多少适意。老式的发条得天天拧一次,不如全自动的,表面上又没有日历、星期,于是我干脆把它放进了抽屉。

女儿见我怕麻烦,上街买了两块石英表,说这是情侣电子表,一块给爸,一块给妈,用不着拧发条。表不转时,换一节电池就行了。我欠太太的那笔债,倒让女儿帮我还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周围戴手表的人越来越少了。我将这一“新大陆”告诉家人和友人,他们竟然笑我:“现在是什么时代啦,还时兴戴手表?”嗨,是我老土了。现在的人都有了手机、小灵通,手机、手表合用,功能双全。不过,最近我又发现,出入商务中心、高档写字楼的人中戴手表的又多了起来。殊不知,他们手腕上戴的表,价格令人咋舌,有的能抵上一部车,有的能抵上一幢楼。
时下,手表越发金贵,显然与我无缘,但我始终不忘昔日留下的那几块旧表。每过一段时间,我会打开抽屉翻看翻看,有时紧紧发条,擦擦泛黄的斑点;有时托在手里,反复掂量掂量——我想从中掂出这30年变迁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