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粞饭茄脚柄”
时间:2008-11-24 A+   A- 举报

◇ 退休干部   龚 辉    

孙子爱吃鱼,外孙好吃肉,家里开饭,无荤不成菜。“管饭”的那位常常唠叨:“唉,现在的孩子啊——”

“现在的孩子怎么啦?福气好么!”我说这话的本意是“自叹自乐”用来“教育”老婆的,要她想得通;但不知为什么,“教育”她时,一些往事总是在我脑际浮现……

五十年代我在读小学时,有几年吃饭在生产队食堂。头一年“吃饭不要钱”,大家把粮食拿到集体食堂,“敞开肚皮吃饭”。好景不长,坐吃山空,队上食堂的干饭改稀饭了,而且越来越稀了, “复复复”几圈下来,碗底朝天。后来食堂解散了,集体经济有所好转的时候,能吃上一碗玉米粞饭了,家里腌制的茄脚柄,倒是蛮“煞饭”的。嘴馋了,夏天到河里摸点“黄蚬”,炒炒咸瓜;冬天么,炒青菜里多放半调羹菜籽油,就是比较奢侈的享受了。

“你小时候的事多说它没意思,那时农村大家惨。”老婆说,“你说我们的孩子,他们小时候也有啥吃?”

说到我的痛处了。70年代我在乡村当民办教师,每天的工资不到1元钱;老婆在生产队里拼死拼活的干活,年底也时常“倒挂”。生女儿那天,我买了几斤油面,晚上连接生婆在内几个人泡油面吃下来,所剩无几;摸摸袋底,也只有几元钱了。后来孩子一天天长大了,他们也只能跟着我们吃同样的饭菜,从“和米玉米粞饭”里挖点米饭给他们吃,算是娇惯他们的了。记得有一次,我从学校饭堂里买回一碗肉丝,想让孩子们解解馋。哪知遭来老婆一顿批评:“你舍得买?一碗肉丝用脱你差不多一天的工资!”没有办法,在孩子们渴望的眼光里,我只好藏起那碗七毛二分钱的肉丝,第二天厚着脸皮退给了炊事员。

“不要讲了,对不起孩子。”老婆眼圈有点红了。是啊,哪里对得起孩子啊!恢复高考后我上了大学。有一次我托人带回家几只葱花卷,孩子舍不得吃。儿子拿它到了托儿所,炫耀给小伙伴看:这是我爸爸从外面带回家的!当时的葱花卷,在现时孩子们的眼里算是什么啊?

所以我想,“玉米粞饭茄脚柄”的故事,“七毛二分钱肉丝”的故事,确实是过去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