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友权
亲朋聚会,美酒佳肴。扯起改革开放30年巨变,大家从“吃”谈起,齐声夸赞。问及我,看法有点“标新立异”:从厌步行到喜步行。众人瞪大了眼睛。我说你们且慢惊愕,听我慢慢道来。
1975年,我从外地调回启东,办的第一件要事是购辆自行车。为啥?因为多年来我走得太多了。小学6年,一天两个来回16里;中学6年,中午带饭,一天一个来回还是16里;大学5年,为省一二角钱,三五站路也常步行;1970年分配到江都县工作,外出乘车不方便,十里八里路也靠步行。走啊走,我实在太累了。回到启东时,家小在15公里外的万安乡,步行回家太远,就争骑单位里仅有的3辆公车。直到1978年,我节衣缩食,咬咬牙买了辆骑上去就一路“唱歌”的二手车。
成了“有车一族”,我依然挥不去步行的烦恼。三天两头推车去修理不说,还常“车骑人”。买车不久的一个周末,下班后我骑车从高家镇向南。雨后道路泥泞不堪,烂泥不停地拥到挡泥板上,骑一段,下车清理一阵。后来,不要说骑,连推都推不动了。满头大汗的我进退两难。好在我想起附近有个远亲,就扛起自行车去寄存。再步行七八公里回到家,累得晚饭都吃不下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买了辆新车,家属也到了城里。我再不用“长途跋涉”了。可人就是这么怪,我总感到生活中少了什么。于是,上菜场、逛商店,几百米远,我就过过步行的“瘾”。
转眼间,我年近花甲。城里的摩托车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家里人劝我跟上时代潮流。我说:“讲大道理,不骑摩托车节能减排。讲小道理,骑自行车、步行省钱省事。”他们见我“固执”,就随我便了。
近年,电动自行车风起云涌,家里人又动员我:“电动自行车不耗油,没污染,又便宜,买一辆吧。”我又有了新的理由:“多运动,强身健体还减肥。”我还像往常一样,出远门乘公交、打的,稍远的骑自行车,近距离的就步行。我还“自讨苦吃”,坚持早晚各一个多小时步行锻炼。夜来无事,屈指一算,30年我步行“绕”了地球一圈半。
亲友们听了我的“步行史”,大发感慨:“以前是想车没车怕步行,现在是有福不享要步行。看来,你是一生与步行有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