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振兴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个子女陆续踏上社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儿子学会汽车驾驶,进了一家国有企业;女儿远嫁辽宁海岛部队一名军人;小儿子在南通一公司就业。之后,信息往来全靠鸿雁传递。大儿子开车出门,担心不测,心急如焚;女儿的家书不耽误的话半月才有一个来回,有时为盼信茶饭不思。身居江边小村的农家,想和外界取得联系,真和上天一样难。每每得到子女一条信息,真是其乐无穷。
80年代末,喜闻农家可以申请安装电话,但费用大,工薪阶层无法承受。每次和子女通话必须赶到邮局发电报或打长途,要走十多里路,等候一时。以后子女开始用拷机,可预约我们接听电话。大儿子办了“摩托罗拉”,能及时报告方位。
1993年仲秋,电话线架到了家门口,真是喜从天降,初装费还可以分期付款。我家率先向村委会申请安装,并选了一个美号066。很多事只要电话一通,什么事都马到成功。和海岛女儿女婿生日互致祝福、春节拜年祈福,虽然相隔千山万水,却亲情近在身边,每次通话都给我们带来欢乐。
1999年,适逢我母亲九九华诞大庆,电话一打,宾客云集门庭,其乐融融。更难忘的是,2003年7月3日下午,国家统计局电话直拨到我家中,核实我母亲(陈家贞)长寿和健康状况。2005年6月再次拨来电话查询情况,进行动态调查。国家机关与普通农家直接通话,真是少有的事,我常引以为骄傲。
进入新世纪,子女个个都有手机或小灵通之类的通话工具。出行约会方便了不少,发生的故事也是一个接一个。2002年深秋的一天,我在和合镇派出所协助工作,午后一民警传呼我接听电话,我原以为家中有急事。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个沉稳的男声,热情地称呼我:陆老师你好!我是你的学生,现在浙江省东阳市公安局工作。几十年没有和你联系,今天向你问好!我直截了当地问他是怎么知道我的电话的。他笑着说,我是吃公安饭的,怎么找不到我的恩师呢?师生通话旧情难忘,几分钟的对话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真好。
日前,我在医院陪护家人,为方便联系,儿子给我买了一个诺基亚手机。虽然我已七十有四,但我现在学着用:查看日历、储存信息、定个闹钟,玩不尽兴。后来,我还学会了发短信,试着给在北京读大学的孙女发了个祝福信息。孙女发回短信:爷爷你真棒,但还有很多东西,你可以慢慢学。我给孙女短信:活到老,学到老,跟着改革开放步伐向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