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 喊
时间:2008-09-27 A+   A- 举报

人瑞世纪有八的老母亲,尚能下床走走,呀呀左邻右舍地闲聊,自己还能动手用剪刀开一包豆奶粉或麦片或核桃粉之类的营养品,冲一碗热茶喝喝,自享其乐。一把普通的铁剪刀她用了几十年,也快到退役的时候了,俗话说很钝了,但是母亲的每一天生活还是不可缺它。

日前,村里来了个磨剪刀、菜刀的高士明师傅(农机厂退休工人),那天他到我母亲屋里来磨剪刀,我问母亲你是怎么请到高师傅的?母亲说,我在前面场上正转悠着,忽听到:“铁,嗒嗒嗒;铁, 嗒嗒嗒; 铁, 嗒嗒嗒”的声音,我就知道磨剪刀的人来了。我夸母亲:你真能干,能闻其声,知其人,还知其职业怎样!

高师傅说,手里发声的东西叫“懒喊”,用五片铁皮(每片长30公分、宽5公分、厚1厘米)并联起来,并用耐磨的绳子将它们松松地串联在一起,托握在手心中,轻轻地向前抖落一下,就会发出一串串“铁, 嗒嗒嗒;铁, 嗒嗒嗒——”沉稳的声响。这是我们走乡串埭的行业标志,它是一代代师傅相传下来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某地方有个绅士,在民众中体察民情时,发现一个磨剪刀和一个补镬子的两人,都是衣衫褴褛,满脸黑不溜秋,整天走村串巷地叫喊;一个喊补镬苦唷,一个喊磨刀喂,甚是辛苦,收入微微,尚不能糊口。绅士见其状,为免其喊叫之苦,于是启发他俩用铁皮制个碰击器具,让铁皮发出的声音,来昭示百姓。不日后,年轻的磨刀师傅设计成了,交给绅士。绅士细看后夸奖他一番,随即给它取了一个名,曰“懒喊”。补锅匠懒动脑筋,用现在的话说,没有开发精神,一辈子失去机会,喊着“苦唷”、“苦唷”去出门行业。不过现在“补镬子”人很少了。据说,和合镇菜场边有个茅老头,但也少有机会应市。

故事讲完了,高师傅手中的剪刀磨快(锋)了,正在比试着剪薄的纸片、布片,就是剪多层的布也行,使老剪刀焕发了青春,尽其所能。

高师傅走后,我想到了很多的有关的“懒喊”:乡间还有箍镬盖的“耍荡锣”;古代夜间警示安全的用竹筒子敲击叫“打更”或“耍锣”;货郎担耍“摇铜鼓”;卖塑料制品的用电嗽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还有地方卖夜宵馄饨敲“木鱼”——一方一俗,发明这么多名目繁多的“懒喊”,恐怕都有一些典故,且不追究。但是这一种简单的声响成为一方人们的共识,真是不可思议。

“懒喊”这个词我以为不会过时,一个世纪老人都懂、会用,我们怎么会弄不懂呢?骑自行车人打铃;汽车司机鸣喇叭;还有在铁路边、高速公路边、普通公路边的形形色色的数以百计的交通标志,城市交警的指挥动作,不都是“懒喊”吗?都市里千奇百怪的广告牌、广告语,不都是“懒喊”的又一族吗?

由于各种“懒喊”形式的出现,人们不断形成共识。这对社会科学管理、保障安全、节省财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懒喊”的形成过程也是一方一地一种文化发展的过程。
沙地有多种“懒喊”形式,这是沙地文学发展的一种特有魅力。   ◇陆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