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申奥那一晚
时间:2008-07-25 A+   A- 举报

2001年7月13日。夜晚。

我站在书桌前,我找出了一本字帖,慢慢地研墨,然后,提起毛笔,书写王羲之的《兰亭序》。我装模作样地端详欣赏,不错,好像比上次有进步了。

书法可以让我平静,我以为!可是,它似乎失效了。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开始走神,一大块墨掉到了宣纸上,浸染了我的思绪。

8年前,同样的一个夜晚,我和我的同学们黑压压地挤在大教室里,平时显得很空旷的房间现在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后面的人甚至站在了凳子和桌子上,我们的前面是一台需要不时拍打几下才会出图像的破电视机。所有的眼睛都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所有的耳朵都竖了起来。我们在等待,等待一个城市的名字。

北京!它出来了。一阵海啸一般的欢呼,猛地嘎然而止。紧接在“北京”之后的是另外一个名字——它才是最后的胜利者!死一般的沉寂之后,有人轻轻地啜泣,有人默默地离开,有人咒骂着拎起凳子摔向玻璃窗。

后来,关于那个晚上,有一篇评论是这样说的:我们是一个再也输不起的民族。这是一句很哀伤、很偏激的话,但它说出了我的心声。只有中国人才能够理解,当我们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流淌过太多的血泪,当我们终于迎来蓬勃的发展,我们是多么需要一个崇高的仪式来向世界证明!

正是由于那个晚上刻骨铭心的伤痛,8年后的另一个晚上,我把自己独自关在了小房间里。我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我想我要平静地接受结果,我想我能承受再一次的失败。可是,我的没出息的眼珠子总是往墙角的电视柜上溜,墙壁上的老挂钟“滴答滴答”地敲在我心上。萨马兰奇在屏幕上亮相了,他在微笑,他在掏一个信封。哦,天!我扔掉了毛笔,我跳到了电视机前面,我把音量开到了最大。

我听见了!听见了一个城市。那个城市,有故宫、有圆明园、有天安门广场、有八达岭长城,它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的心脏。我还听见了欢呼,比8年前更猛烈的欢呼,从我所在的这幢楼,从我所在的这条街,从我所在的这个城市,从我所在的这个国家,从每一个角落里响了起来。

我没有欢呼。我站起身,翻开了通讯录,我给我认识的每一个人打电话。只要电话接通,我就问:2008年奥运,在哪个城市举办?每一个人都对我破口大骂:你干嘛去了?你没看电视吗?是北京,是中国,是咱们!

是北京,是中国,是咱们!我知道的,我当然知道。只不过,这个答案,我想再听一次,一次,又一次!   ◇ 林 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