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年少时的记忆里,汽车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初见汽车的感受则是惊奇而辛酸的。
那是1950年,地里青黄不接,贫穷而无望的父母只好把我哥哥——12岁的炮头儿子送给通州的姨母抚养。到姨母家有近200里路,父亲一直是步行的。但哥哥年少只能坐车。送哥哥到汇龙镇乘车,我由此第一次见识了汽车。那时新市场(现幸福岛)南首是条东西走向的小河,一辆黑不溜秋的汽车停在河南。车后绑着几捆柴爿,据说这车就靠烧这东西来行驶的。当时车稀客少每隔几天才行一个来回。年幼的我想坐车应该是开心的,可我看见哥哥是哭的,父母也是哭的,而且哭得都很伤心。
我的外婆家在汇龙镇东北城门志大烟厂北侧,当年汽车都途经那里去南阳村,驶过的全是泥路。我们表兄妹一听到喇叭响就马上蹦到马路边看汽车,常常是晴天尘土漫天迷了眼,雨日泥浆溅得满身泥,逢上连续阴雨就干脆就见不到车了。
上世纪60年代前后我上了启东中学,车站就在学校东南角,现在老凤祥银楼那个地方,占地不大。那时见到的公共汽车是清一色的怪模样:车顶上驮着一只鼓鼓囊囊的装满沼气的黑色大袋子,那是汽油紧张用它来代替。虽然能天天见汽车,但每逢星期天放假,来回五六十里还是步行。遇上恶劣天气,也只得花两毛钱从东昌镇坐汽油船到汇龙镇铁工厂上岸——当时正处3年困难时期,老百姓的第一需求首先是“黑市粮”其次是“人字梁”,坐车多是梦想。
后来车站搬至人民路北边即现在的文峰大世界西侧,坐北向南,候车室停车场总算像模像样,汽车也越来越多,天天有开往南京徐州等地的长途车,不久又开通了农村公共汽车。这时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乡乡通了汽车。到1985年我女儿进了海门师范,为接送女儿,我成了光顾车站的常客。
不久长途车站移至紫薇路,售票厅候车厅高高大大气势不凡,线路图、时刻表、长椅子、高音喇叭一应俱全。又没多久,在江海路紫薇路两侧分别建成东、西车站,两站仅开往南通的车一天就有几十个班次,坐车成了年轻人口中时髦的标志:豪华快客,多惬意!
1990年我儿子结婚,讨论用什么车接新人,我说三两里路用自行车最方便,大家就笑我开历史倒车。后来用的是桑塔纳,着实风光了一番。当时我那侄子还摸着车上的大红喜字雄心勃勃地说:“到我那时一定买它一辆自己开!”前年他果然如愿,大年初二还特意载我去观赏龙城新貌。
2003年8月,我市出租车更新,500辆桑塔纳面市,成为小城一道亮丽迷人的流动风景线。2004年宁启高速开通,到南京3个钟头,到南通则只要1个小时。遗憾的是我父亲去世早了点,没能体会到步行与坐车高速行驶的天壤之别。
如今,看到公路上各式各样的车子南来北往川流不息,上下班、接送子女上学、走亲访友、结伴旅游、周末活动等等,都用上了车,快速方便又舒适,我总在心里感慨:现在,人们的生活也是“四轮”驱动了。 ◇ 顾绍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