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史摭
时间:2008-07-07 A+   A- 举报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大地震震惊全球。“汶川”一名,昔本鲜为人知,今皆铭刻于心,时时牵挂。笔者偏爱地方旧史,寻之典籍,得之一二,爰记于此。

民国二十年臧励龢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汶川县”条:“汉置绵虒县,晋改曰汶山,梁周时改置汶川县,故域在今四川理番县废保县南,明徙今治。属四川茂州,清因之,今属四川西川道。”其“汉置绵虒县”寻而不得记载,而“晋改曰汶山”之“汶山”,在汉代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已有其地名。将“岷山”(岷江发源地)作“汶山”,所以岷江也称汶江。《辞海·历史地理》,古山名:“汶”读若“岷”,即岷山,亦用此说。

如今我们所知的岷江发源地在川、甘两省的边境,主峰雪宝顶达5588米,和此地相去甚远,何故称之?《汉书·地理志》:“蜀郡湔氏道(今松潘西北)《禹贡》: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东南至江都入海。”此乃四千年前《禹贡》“岷山导江”之说,与后人一度以岷江为长江上源有关。近代学者顾颉刚解释岷江发源地时说:“至汉代以岷江为江源,乃称嘉陵江为西汉水。于是将岷山移到松潘,将天水的岷山改为嶓冢,致使汉有东西两岷山,嶓冢也有两处。”上述可见,在晋朝时“汶川”旧称为“汶山”,是前人将岷山之名南移至此才有,此地名所指范围比如今“汶川”大一些。当然此乃一家之说,言之有据的也有其他说法。

“梁周时改置汶川县”,则说明“汶川”一名南北朝时就已替代“汶山”地名,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而千年故城汶川在早期位于理番县(今理县东)废保县南,明代又东移至岷江畔的飞沙关北。明清时期的“汶川”沿驿道北行,经板桥至威州尚有20多公里。今天所说的“汶川”,则是1952年将县治迁至岷江与杂谷脑河交汇处的威州。由此可见,历史上“汶川”因临“汶江”而得名,它有过三次变迁后,才为如今的汶川县。

“汶川”地处川北僻地,历代著述涉及极少,至乾隆年间上海李心衡纂集《金川锁记》,有述及相关“汶川”内容。清廷平定川北后,乾隆所颁《山川祭文》述:“岷江为江源,此又为岷江之源。尝按水经注,江水又出汶江道,汶出徼外岷山玉轮阪,下而南行,又东注于大江。”

在“入金川路”一节中述及“汶川”是西行至金川必经之路:“自灌郫至金川,有两条道:一由汶川之桃关出口为大道,一由汶川之牛头山出卧龙关为小道。大道塘汛外,百里无人烟,往来者必携糗粮锅灶,为银饷所必经。小道商贾奔走,络绎不绝,然每至一程,居民歇店,仅有十数家,类皆喧杂黑暗,屋通数楹无遮隔,糇粮须自致。而牛头巴朗诸山,石仄水横,尤难投足,危坡绝壁,架偏桥飞跨百余丈,通一线路偶被雨潦冲圮,咫尺前途,不能飞越,坐待修葺,伐木椎石,动经旬余,常有绝粮患。”

以上两段,可知汶川在清朝有关水陆路的点滴记载,也可了解到其西行陆路尤为难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于此亦见一斑。        ◇ 叶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