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沙地,沿埭走乡叫卖铜烘缸、铜面盆的铜匠已经很少见了。但铜匠确实曾经红火过,周相时就是其中之一。
沙地开生成熟时,是没有铜匠业的。一些铜匠器皿都是从外地小船上用杂铜调换而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铜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使用受到严格控制。沙地民间家家户户都是无铜户,哪里还敢有人做铜匠。1972年的一天,周相时在吕四修伞补缸时,听人说只花了5角钱就从余东买到一把铜勺和一只烘缸,可见其间利润空间很大。周相时不禁心花怒放,第二天一早就匆匆赶到余东,哪知人家开的是善意玩笑。倔强的周相时决心追寻铜器源头,从余东问到四甲,终于在二甲找到了铜匠铺,一下子就买了6把铜勺和广勺。从此,周相时和铜匠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经过了一年零八个月的贩卖铜器之后,周相时决心自己开始制作。
做铜器,最为重要的是制模浇铸。譬如,一只铜烘缸,需要烘缸攀、烘缸盖头、缸身(半只一浇)、烘缸耳朵等5只模子。做一般的器皿,用红沙泥制模“翻沙”就可以了,但做铜烘缸等铜件器皿,模泥十分讲究,非得用黑泥和糠灰按比例制成“硬模”不可。周相时的模泥是从江南宜兴买来的黑泥,十分牢靠。待模具风干之后,就将模具放在他自己砌建的小土窑上焙烧一天光景。
模具烧铸后,就开始拼模。模具拼好了,就可以开始浇铸铜器了。
这可是老铜匠最为繁忙的时刻。风箱 “呼哧呼哧”拉得直响,直烧得杂铜在坩埚内熔化变成铜水。这时候,需要使出浑身解数,一边将铜水徐徐注入模具,一边使劲压实,不一会儿呈现在眼前的就是铜光闪亮的铜具器件了,再把这些器件焊接拼装起来,就组成了一只漂亮的铜器。
据老铜匠介绍,烘缸有新旧两种款式之分。那老式的烘缸分量起码有4斤,烘缸盖头内沿是内倾的 ,而新款烘缸只有3斤多,缸沿是外倾的。有时为了美观吉祥,还要把烘缸耳朵铸成“双喜”等花纹图案,在烘缸盖上钻上有规则的大小缸眼。
八十年代,老铜匠周相时曾参加过市、乡召开的个体户表彰大会,获得“个体万元户”称号和奖励。子承父业。老铜匠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也是有名的铜匠。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年真正用于御寒取暖的烘缸等铜件器皿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烘缸只被一些沙地人买去作为姑娘出嫁用的“烊缸”而已,铜匠这一老行当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陆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