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往月来,星移斗转。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翩然而至。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自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题材,那生花之笔、名篇佳作,让后人传诵不已,回味无穷。
闹花灯、看灯会是元宵佳节不可或缺的一项娱乐活动。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赏月观灯,同贺团圆,好不热闹。至唐代时,元宵放灯已盛况空前。唐代诗人苏味道有诗为证:“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中,在灯影月光映照下,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闹,平头百姓的欢歌笑语,汇成一片,热闹非凡。唐代诗人张肖远的《观灯》写道:“十万人家火烛光,开门处处见红妆,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唐代灯市规模之宏大,可见一斑。张悦的“龙街宝树千灯艳,鸡踏梅花万风春”、李商隐的“月色灯光满帝城,得车宝辇溢街衢”等诗句,都把唐朝元宵赏灯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宋代的元宵灯市更是壮观,人们不但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而且尽情歌舞。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有极形象的描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满城花灯,满街游人,通宵歌舞,蔚为壮观。朱淑真《生查子.元夕》词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苏东坡有诗:“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写诗赞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那是何是辉煌,何等热闹!
明代更为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延长至十夜,正月初八上灯,到十七才落灯。画家唐寅曾赋诗盛赞:“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晓夜下月似银。”诗歌用浅白的语言生动地勾画了元宵灯节热闹情景和快乐心境。
清代元宵节除了观赏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习俗。清代诗人姚元之有诗曰:“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生动地描绘了元宵节的良辰美景。
在古代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女子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却惟独元宵夜除外。在这一夜,无论男女老幼、贵贱官民,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倾城而出,尽情赏玩。严厉的规矩在此刻被抛弃,压抑的心情在此刻得到释放,许多青年男女偶然邂逅便一见钟情,演绎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宋代诗人欧阳修有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诗歌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也让我们从侧面领略了当年观灯闹夜的风情。“众人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向以豪放著称的辛弃疾,也在元宵之夜心动神驰,既写出了元宵夜观灯的热闹,更写出了恋人相约观灯由失散又相聚的喜出望外。
吃汤圆也是闹元宵的必备节目,凡事凡物皆入诗的文人墨客也写出了许多有关汤圆的诗句。姜白石就写了两首有关元宵的诗。其一:“元宵争看彩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其二:“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宋代周必大写有《元宵夜煮浮圆子》一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黄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