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沙地乡间家家户户都砌灶煮饭,遮护烟囱的灶山上和灶沿下画着“灶花”。
旧时腊月廿四为灶神节。此节前一天要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因“灶花”是画在供奉灶神老爷的灶山上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题材自然成了首选灶花。而耕牛或牧童嬉牛,则表现了渴望丰收的意愿。画条活蹦乱跳的鲤鱼,象征着富足有余和鲤鱼跳龙门的意蕴。还有,百姓耳熟能详的美妙神话如嫦娥奔月、八仙过海和名山大川、牡丹盛开等亦被泥匠兼画师描摹。灶花,成为个性鲜明的风情民俗画。时序更迭,灶花也与时俱进。如建国初期,人们都普遍采用旭日东升、劳动最光荣、毛泽东语录、学大寨等。
先期的灶花主要以黑线勾勒为主。当时颜料短缺,能工巧匠们只好就地取材,将“镬锈”刮下来和水调制颜料。然后,在雪白的灶山上作画。如工匠描绘《富贵图》时,先勾出凤凰轮廊后,用拇指蘸墨,通过角度与力度的变化,画出不同层次的羽毛;随后又用大楷笔画出牡丹。最后在画的四周还配以黑得发亮的套边,使图案的立体感凸现出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颜料变为墨汁,再后来就添加彩色颜料。
令人称奇的是,用“镬锈”绘制的灶花,虽经热气熏染,却很那难渗色褪化。原来,灶花制作时一般“现粉现画”,就是趁石灰未干就在上面描绘,这样更能保持灶花的鲜艳性。此法和西洋湿壁画的原理一样。
此外,沙地还有不少农家还喜欢在屋檐下的墙头上、堂屋的山墙上画上各种图案,俗称墙花,其题材和画法与灶花并无两样。
灶烟袅袅、灶火红红。如今,沙地许多农家用上了液化气,瓷砖替代了灶花。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仍对大灶情有独钟。崇明等地至今还举行灶花节活动。 ◇陆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