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 自由行
时间:2007-07-06 A+   A- 举报

自行车,象征一种身份。

家乡何时出现自行车?不得而知。听说在上世纪木制独轮车盛行的1938年春,启东抗日义勇军就有10多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是义勇军伏击日军一艘运输船,缴获的物资。自行车的到来,使抗日武装如虎添翼。1942年,我东南情报局党代表龚云池,就经常骑着一辆银光闪烁的进口自行车,穿梭于三厂、四甲、吕四、久隆、曹家镇等日伪据点,为党工作。他的公开身份是三厂小老板。当时能骑进口自行车的,不是等闲之辈,也不是平民百姓。所以,隐蔽战线的同志“捷足先登”,既有利于隐蔽身份又便于快速行动。

自行车,悠着一种情趣。

家乡可谓是自行车之乡。每家每户,少则一辆,多则几辆。自行车是最常见、实惠的交通工具。半大孩子学骑自行车,普遍不用大人搀扶。尽管人仅车高,孩子们自有诀窍驾驭它。他们用穿三角架的办法,一吊一吊蹬,半转半转地把车蹬向前。笼头像喝醉了酒,左一晃右一摇的。小孩悟性好,10次8次练下来,就有感觉了。随后,找几个刚学会的小伙伴,弄来24寸的小跑车,在操场上开展自行车比赛。一圈又一圈,你追我赶,流汗不擦,腿累不停,其乐无穷。相比之下,成人学骑车,属大器晚成。常常是捉住笼头,就忘了踏脚蹬。胆小的,请人扶着;贪便当的,不学浪车,像电动车那样先坐后踏开车。成人也有特喜欢玩车的。我在初中读书时,每次课外活动,总看到有位戴眼镜的老师,骑着一辆时髦的小跑车,在校园里转悠,一副漫不经心悠然自得的神态。无论春夏秋冬,除了雨天,只要他有空,从不间断。另一位工友,一辆老爷车不离身。要搬运重物,比如一架木梯、或一卷帘子什么的,他一手握笼头一手掮(扛)东西,稳稳向前,犹如一个车技演员在作特技表演。如今,很多的老年人仍对自行车情有独钟。本人也不例外,常偷偷地骑车回老宅看看。凉风习习,满目青翠,骑个二三十里,沿途欣赏乡村风光,这是乘车享受不到的乐趣。   

自行车,载满了喜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结婚不用轿子,不坐独轮车。汽车太稀罕,不可能坐。自行车,当之无愧地成为新郎新娘的用车。一般是新郎自骑一辆,新娘由男方派一个小伙子来接,让新娘坐在后衣包架上。也有新娘自备新车自骑而来。最简便的是新郎新娘一车行,新郎作车夫,新娘做乘客。喜车只有崭新的永久牌、飞鸽牌车才配得上。车笼头披红挂彩(红绸红灯笼)。婚后小夫妻俩走亲戚、上城,各骑一辆或合骑一辆车,一路谈情说爱笑声不绝,叫人羡慕。生了小宝,七八个月后,三角架横梁上架个小椅子,小宝往里一坐,妈妈双手握住笼头正好呵护着小宝,犹如袋鼠妈妈在行进,脸上写满了幸福。
自行车,人见人爱的尤物。

一马平川的江海平原,给自行车创造了驰骋的广阔空间,载人驮物的用武之地。人们爱车如命就不足为奇了。有人天天擦车,定叫它一尘不染;有人设计了全封闭车衣,平日像汽车摩托车那样不露一点“真容”;有人放出狂言“宁借娘子,不借车子”。有人有车不骑,反而把车子扛上了肩。怕人笑话,他见人不问自言:“一向它为我服务,难得我为它效劳!”其时,你留心他脚下之路,定是泥泞不堪。既然寸步难行,就别为难“宝贝车”了。有位老人,他说他有两个“老伴”,其中一个就是出门让他骑的自行车。还说家里的老伴随岁月而衰老,唯出门的“老伴”青春常在。

自行车,叫脚踏车算名副其实。同时,它又不污染环境,亦可美名“生态车”、“环保车”。农民依靠它收收卖卖,甚至贩东贩西,又叫它“功劳车”、“发财车”。与其它车辆要办证照、用油等种种制约比起来,它最无拘无束,是真正的自由车。          ◇陆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