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汉洲
在故乡启东过年,品的是沙地的年味。
当年踏进长江入海口北端这一片新涨出的沙地拓荒的先民,自然地把原籍崇明、海门、通州、太仓、张家港等地过年的习俗带了过来。沙地的年味便弥散着先民原居住地过年的韵味儿。
到了廿四夜,沙地的年味已很浓烈,能听到“年”的脚步声,看到“年”的门槛儿了。这顿饭青菜烧豆腐不能少,那叫沙地人的清(青)白。廿四夜与除夕夜餐桌上的鱼,则意味着年年有余(鱼)。
过了廿四夜,沙地人开始忙着蒸糕了。村民们会自发地集中在某一个农户家里,排起了队蒸糕。那儿一天到晚热气腾腾,糕香扑鼻。人们品尝着,点评着谁家的糕粘,谁家的糕甜。
然后,沙地人开始翘首期盼游子归乡过年了。在电话、短信的互动中沟通、等待,在车站、村口的寒风中期盼、等待。一串诱人的喇叭声里,那个晃动的熟悉身影,会让期盼中的你心跳加速。一家人的团圆,是沙地人最真实最有价值的年味儿。
沙地人上坟祭祖一年三次,元宵、清明、除夕。无论你有多高贵的身份身价,年三十那天,你会以极其虔诚的心,和你的族人一起,带上纸钱、糕点、酒水上坟祭祖。磕拜、烧纸钱、燃放鞭炮之后,孩子们便兴高采烈地在河边、塘边、沟边,堆集干柴枯草,燃草堆了。沙地人年三十和正月十五燃草堆,意在驱鬼避邪。孩子们各点各的草堆,看谁燃的红火、旺盛、长久。傍晚沙地的原野上飘浮着的那一团团白色的烟雾,成为沙地年味的一道景观。
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看春晚、守岁,已经成为沙地人“除夕夜欢乐四重奏”,而看“春晚”当属“除夕夜欢乐四重奏”主旋律。
正月十五吃汤圆、玩花灯、燃焰火、放风筝——沙地人在保持着这一传统习俗的同时,如今的心气儿也高了:他们将一个个追求和谐、幸福、安康的美好心愿,许给了在空中飘飞的美丽的风筝。沙地上的年味随着元宵的风筝在视野里远去而渐渐淡去。
沙地上的年味并不古老和神秘,却无处不在地飘散着颇费思量的悠悠长风古韵。今天,回望这个中华民族古老的年节时,我感觉,沙地上这个传统的年节,似乎已经被省略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