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特色文化的魅力
时间:2006-09-18 A+   A- 举报

——《吕四渔号》唱响中国写实

  9月9日,在浙江象山举行的全国渔歌(号子)邀请赛上,我市的《吕四渔号》从11个省市18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以97.5的高分一举获得金奖第一名。这是《吕四渔号》继2004年在山西左权“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大赛”上摘得桂冠以后获得的第二个全国大奖。

那一刻,大家的心醉了……

  9月9日的浙江象山,细雨绵绵,气温较低,海风让人领受了秋的寒意。当晚7点半,全国渔歌(号子)邀请赛在象山县海边的休闲广场拉开帷幕,数千名观众冒雨观看了演出。夏家班是第16支参赛队,轮到表演时差不多已是晚上9点半了。“一上台,当夏文贵一拉开嗓子,一个长达40多秒的‘啊’立刻震住了全场,掌声‘哗’的一下就爆发出来…… ”回忆起当晚的情景,市文化馆馆长施平兴奋不已,“夏家班演唱的号子豪放,有一种跟大风大浪搏斗的气势,观众席上掌声雷动,喝彩声一片,那场景无法用言语表达!”

  参加此次比赛的共有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18支原生态渔歌、号子表演队,其中有早就名扬天下的重庆“川江号子”、四川巴东县“峡江纤夫号子”等。比赛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张振涛、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制片人王冼平等5位专家担任评委,现场打分。

  “启东《吕四渔号》97.5分,获金奖第一名!”随着主持人洪亮的声音,全场的掌声再次响起。“那一刻,我们的心醉了!”夏家班的夏阿林回忆说。一听完主持人的宣布,夏文贵激动地从台下的演员席上站起来,拉开嗓门兴奋地开唱了,谁也拉不住他。颁完奖后,田青特意跑到演员席上,和夏家班成员一一握手。田青高兴地说:“ 这个节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原汁原味、很有个性,富有生活气息和地域特点,是这次渔歌号子大赛的亮点!” 

“复活”百年渔号

  千百年来吕四渔民出海打鱼时所喊的劳动号子,今天走上文艺舞台,其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2003年,我市举办“启吾东疆·光彩事业”文艺晚会,在吕四港镇文化站工作的夏阿林为选送节目伤透脑筋。忽然,父辈们曾经唱过的渔号在他耳边响起。对啊,渔家号子,这是吕四渔民的文化精髓。几年前,夏阿林就着力从民间挖掘了大量原生态渔歌、号子,手头已收集、整理了200多首。镇上搞文艺演出,夏阿林等人唱的号子赢得了许多掌声。夏阿林想,如果让父辈们上阵,渔家号子肯定更加出彩。

  在夏阿林的游说下,他的父亲与几位叔伯答应“露脸”。经过几轮审核、改进,《吕四渔号》节目定了下来。用最纯朴的声音,喊出渔民最真切的心声。在那次演出中,《吕四渔号》一炮而红,受到广泛好评。

  从此,尘封多年的《吕四渔号》成了我市群文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我市各个重大活动中闪亮登场。《吕四渔号》先后捧回了南通市“三民”调演一等奖、江苏省“三民”调演铜奖、全国歌王奖等。2004年底,“夏家班”走进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温暖2004”特别节目。

  “2004,我们即将走过,这一年,一首放飞于大海的久远的渔号让我们心生温暖…… ”在《艺术人生》演播现场,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朱军用这样的开场白将夏家班介绍给了全国的观众。“把原汁原味的东西带到舞台上来,让大家接受、肯定、喜欢是我们的梦想。”节目中,夏阿林说。

  9月11日,夏文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吕四渔号》不仅是我们夏家的骄傲,也是我们吕四渔民的骄傲,更是家乡启东的骄傲。作为渔民的后代,我们希望把这个骄傲一代代延续下去 ……”
传递启东魅力

  《吕四渔号》再传喜讯,南通市文化部门发来贺电。贺电称:《吕四渔号》展示了江海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启东的城市文化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为地方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吕四渔号》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积极的扶持。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搜集、整理原生态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艰苦的再度创作,产生了一批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市文化局局长黄慧告诉记者:去年,《吕四渔号》已被列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项目,这对它的保护与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渔号向世人传递出了启东的文化魅力与城市魅力,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黄慧说。他表示,下阶段,市文化局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力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利用渔号列入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契机,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向上申请省级、国家级保护项目。同时发挥启东江海文化特色,繁荣启东的文化事业,打响“文化启东”的品牌。 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