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潭挡浪墙的追思
时间:2005-10-14 A+   A- 举报

余晖脉脉的黄昏,笔者瞻仰了秦潭挡浪墙。望着历经沧桑的挡浪墙遗址,抚摸着岁月留下的残垣断壁,时光仿佛倒转了百年。张謇的远见卓识,让人惊叹不已。


挡浪墙位于吕四港镇向东12公里的秦潭海边,建造于清朝末年(1911年),由张謇出资,请荷兰专家作技术指导,历经10年艰辛修筑而成。长年在挡浪墙下晒盐的季工老人告诉笔者,当年的挡浪墙是钢筋水泥混合结构,远远望去像长城一样,绵延在蓝天碧海之间,蔚为壮观。


季工介绍说,挡浪墙以龙王庙为中心,庙东长2里,庙西长2里半,全长4里半。每隔2.5米竖一根水泥柱子,柱与柱之间紧夹着五六十厘米厚的水泥板。挡浪墙高4米,南北宽度约1米。墙外滩涂上是一排排粗大的木桩。整个挡浪墙,高低分明,细腻光滑。工程之巨大,质量之上乘,在我国海岸线上极为少见。


吕四港镇西街进士府旁的周德钧先生年已古稀,他父亲曾听李磐石(曾与张謇同朝为官)之子李伯生讲过有关建挡浪墙的趣闻轶事。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民生凋敝,黄海堤岸年久失修,险情横生。这年,秦潭石圩村龙王庙海面,台风呼啸,狂潮咆哮。岸堤决口,百里之内一片汪洋,数以千计的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老坎边渔民叫天不灵,叫地不应,无可奈何。退潮后,只好挖土担泥,填填塞塞,修修补补,听天由命。


南通张状元博览群书,对水利、河渠颇有研究。有一年,张謇在蒿枝花盛开季节,巡视江海垦牧公司。刚到海复,还未歇脚,听说龙王庙一段常受潮灾洗劫,百姓苦不堪言。他心思不定,当天来到范公堤上,见大浪滔天,惊涛拍岸;再看堤岸低矮,土层松软。意识到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东疆大片庄田,数万生灵将毁于一旦。他走村访户,询问了数十位老人,摸清了潮涨潮落、汛期水位。一个月之内,张状元足迹踏遍了岸上堤下,荡里荡外,茅舍草屋。


张謇掌握到第一手资料,萌发出建造挡浪墙来增强堤岸抵抗风潮的设想。一回张公馆(现海复棉厂地址),就聚精会神设计方案,常常忙到深更半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据说,一次吕四好友李磐石登门拜访,站在他案前半天,张状元也没在意。第二年,张謇从国外请来专家担当工程指挥,全面负责技术施工。


张状元心系百姓,情系东疆,像春风吹遍了渔乡村落。渔家人起早摸黑,老老小小到龙王庙磕头祷告:“张状元做好事,大恩大德。”建挡浪墙时,渔民盐丁情愿不拿工钱自吃饭,个个自告奋勇,拿起箩筐去工地出力流汗。张状元虽在南通日理万机,但一直牵挂秦潭挡浪墙,他曾几次冒着严寒亲临东土,察看现场。


有一天,大家正忙着从牛车上卸水泥,一小孩抢着要和大人搭麻袋,张謇看到后,连忙招手:“小相公当心手脚,这是大人的事!”那小孩歪着头:“唏!潮水来了不认人,单淹大人,小孩就不淹吗?”这时岸上的人都笑了。“言之有理,所言极是!”张謇笑呵呵地卷起袍袖,跑过去,同大家一起干起活来。顿时,张状元的随从不知所措,连在一旁的黄头发、高鼻梁的外国专家也感动得耸了耸肩,翘起大拇指:“张状元不简单!”


自从张謇用心血铸成挡浪墙起,到民国末年(1949)八月初三被特大暴风潮冲垮为止,沿海一带平安无事,太平了四十年。             季桂华  姜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