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勇双全斗敌顽
时间:2005-08-18 A+   A- 举报

——访抗日老战士沈瑜

  沈瑜的家位于幸福二村,室内整洁、简朴。书桌旁,老人与记者对面而坐,回忆那段惊心动魄的抗战经历。


  1941年,20刚出头的沈瑜和村里所有的青壮年一样种田营生。当时,日军还未进驻他所在的友南乡(现合作镇)。乡保长飞扬跋扈,欺凌百姓。最嚣张的是,乡保长在收粮时,把秤砣线换成自行车上的铁链条,这样一来,老百姓100多斤的粮只能称到80多斤。乡里的10个甲长邀请了有小学文化的沈瑜一起反抗,结果乡保长被开除,沈瑜成了乡里会计。这为他后来走上抗日道路打下了基础。
  1942年,日本鬼子开始进驻各乡。友南乡群众改地形、辟新路、往河里打桩,给日本兵进驻制造麻烦。1943年正月十六早上,日本鬼子首次扫荡友南乡,敌我双方针锋相对的抗争开始了。沈瑜加入了村里的抗日队伍,成了民兵骨干。沈瑜回忆说,那时的工作全部转移到地下,吃饭、睡觉一天挪一个窝,孩子和妻子也隐蔽在群众中。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抗日的热情十分高涨。


  1944年阴历八月的一天,友南乡民兵首次捕获了一名日本鬼子。提到那次经历,沈老兴奋不已:“那天,我们6个民兵化装成老百姓到集市上转悠,计划捉一个日本鬼子,震慑敌方。碰巧2个日本兵正在鱼摊前比划,我们就冲了上去,抓了一个,让一个回去送口信。不一会儿,日本兵小部队赶到,我们早已隐蔽,鬼子们只得灰溜溜地撤回去。”


  还有一次,沈瑜开完会回家,路上,他看见一个男的护送一名妇女和一个小孩子。沈瑜觉得眼生,便询问他们赶往何处,几个人顿时慌乱起来。沈瑜机智地与他们周旋拖延时间,等其他同志赶到后,把3个人带到了乡里。不打也不骂,沈瑜等人让他们吃白米饭、睡高床铺。那妇女感动了,没几天就说出自己的身份:日本兵翻译的老婆。沈瑜等立即放话给那个翻译:“你老婆和孩子在我们这里,吃得好,睡得好,请放心。”后来那个翻译便成了我方的“线人”。


  “那时,我们对伪乡干部们都实行红黑点政策。”提起那个政策,沈老一下子来了劲,“红黑点政策,就是伪乡干部们帮日军干一件坏事,我们就给他们记上一个黑点;每做一件有利于抗战的好事就记上一个红点,黑点累计到一定数,伪乡干部就要受到抗日队伍的严惩。这一政策对震慑、分化伪乡干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被日本兵抓住的我方家属都是在伪乡干部的配合下顺利营救出来的。”


  “跟日军对抗,须斗智斗勇。我有好几次都是从日本兵的枪口下逃脱的。”沈瑜说,一次他带着几个人在挖树,正巧碰上日本兵扫荡,当时他的口袋里还放着记账本和公账。沈瑜趁日本兵不注意,用脚在地上挖了小坑,把记账本等东西抖落到小坑里,然后再不动声色地用脚蹭土盖上。日本兵在沈瑜身上没搜到证据,就让沈瑜把木头扛到他们据点,沈瑜挑了一根最粗的,与其他两人一起扛,沈瑜在中间。半路上,等日本兵不注意时,在另外2人的配合下,他顺利逃脱了。


  还有一次,因天黑看不清,沈瑜一人与日本兵小分队狭路相逢。沈瑜谎称替人去叫接生婆路过此地。多疑的日本兵要搜身,沈瑜便主动把外衣一脱,抖了抖,让他们搜,日本兵什么也没搜到。其实沈瑜身上带的公盖恰在外衣里。沈瑜再一次机智逃脱。


  沈瑜说,当时民兵和老百姓是一家人。老百姓常在夜里蹲在日军据点旁边喊话:“日本兵你们快要灭亡了,快投降吧。”制造新四军无处不在的气氛。有一次,沈瑜等人还带领100多名群众,把日军从原久隆镇架至元和镇的电线全部剪断,造成日军电话通信中断。沈瑜还带领过老百姓在黄豆地里埋设地雷袭击日军部队……  


  85岁高龄的沈瑜回忆那段峥嵘岁月,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张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