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顾民元的纪念碑原坐落在市区南郊。读着史料保存的碑文,记者仿佛看到了60多年前,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启东人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日的火热场面。
据史料记载,1940年11月中旬,新四军在掘港召开通如海启各阶层代表会议,选出了通如海启各县县长,顾民元当选启东县县长。1940年11月16日,顾民元接管了国民党县政府,正式就任县长,他宣布启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随后,抗日民主政府郑重发布十条施政方针。从此,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筑起了抗击日军的铜墙铁壁。
据多年从事文史编写工作的陆凤贤介绍,1940年11月15日,顾民元受命到启东赴任,和原国民党县长董伯祥进行谈判。顾民元义正辞严地对董伯祥说:“当年,日本鬼子来了你是逃跑的,现在我们来接管县政府,发动全县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共同抗日。”在顾民元面前,一向耀武扬威的董伯祥一下子理屈词穷。16日上午10时,董伯祥乖乖地交出了县印,办理了各项移交手续。顾民元正式和平接管了县政府。
启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不久,就着手改造旧政权,实行新乡制,陆续建立乡政权。陆凤贤说,那时候,一个乡往往有两三个乡长候选人,各候选人先发表有关抗日主张、减租减息的简短演说,然后,在每个候选人的背后放一只碗,老百姓想选哪个,就在哪个候选人的背后丢一粒黄豆,谁背后碗里的黄豆多,谁就当选。就这样,在启东,一个个抗日基层政权建立起来了。
汇龙镇圩角一带曾叫正诗乡,那里有个日本鬼子据点。正诗乡政府建立后,鬼子经常出来扫荡企图摧毁抗日政权。正诗乡民兵在乡政府的组织下,一次又一次把鬼子打得落荒而逃,吓得鬼子不敢下乡扫荡。正诗乡成了启海地区有名的攻不破、打不进、拖不垮的抗日根据地,正诗乡也因此被称为“铁皮乡”。
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减租减息斗争蓬勃开展。无畏乡地主祝歧烈,拥有佃户200余户,占有该乡大片的土地,剥削十分苛刻,收租时不仅收租粮3石(合300公斤),还要收押金60块大洋,并用大斗进、小斗出、高利贷等手段,大肆收刮佃农。为防止佃农抗租,祝家仓还养了十多个打手,专门欺压穷人。新四军东进前,祝家仓佃农朱玉润、俞志成曾多次联络佃户去旧县政府告状,官司打了几年,没有打赢,佃户却坐了班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祝歧烈和他的律师企图以《六法全书》对抗民主政府的“二五减租”法令。民主政府公断了此案:押金不能收,照政府法令减租。祝歧烈假装答应,其实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回到家后,不但不减租,还加紧逼租,散布谣言,破坏减租。在县委民运部长石坚带领下,数百个佃农到祝家谈判,宣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抗日的道理。最后祝歧烈被迫答应执行“二五减租”法令。减租减息斗争,发动了农民群众,团结了各阶层人士,为建设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陈泳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