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时间:2004-10-18 A+   A- 举报
   《醉态》是一本有趣的书,形状像是一本歌谱,封面是灿烂的柠檬黄,封面上是一张女人朦胧的脸,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微张的性感的嘴唇。封皮里面也是白色、黄色和黑色,像是涂鸦,大段的空白,可是有时候又会有一些正经的插图,版画一样的质感,和那些信笔涂抹相映成趣。

   《醉态》的画面感和形式感极强,它好像一件衣服。不是典雅的正装,也不是泡泡袖的童装,它好像许以琪先生穿在身上的自己设计的那条大红花裤子,有一点任性和自由,还有一点不管不顾,花饰嫌多,可是落落大方,线条模糊,颜色成块,虽不行动,却如风摆动。这就是《醉态》的好处,能够在清醒的时刻让你些微地出神,仿佛镜子里的低照,刹那芳华倏忽而过,而回过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逐渐黯淡。

    这个散文集子是个纯粹的音乐和回忆的作品。音乐大多在《行走的刘索拉》里附着的那张 CD里可以听到:《仙儿念珠》、《爸爸椅》或者《醉态》,仍然是一些前卫先锋的作品,就像她的这本散文集一样,不是诚心要让你看明白,可是在你的不明白里面,她会时不时透露出一点坚持和固执来。有时候她把文字排成奇怪的组合,在旁边画了一棵圆滚滚的树木,或者是那种老式打印机错乱含混的单词排列,追根究底地说,这是形式化的东西,可是在形式里常常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刘索拉是中国第一位冲出国门到黑人圈去采风的音乐人。在沉浸在蓝调和爵士乐的过程中,她开始慢慢学会体验生命,使自己僵硬的音乐感觉不断在体内复苏。通过蓝调她反省着中国音乐,意识到其实过去中国音乐的生理性特别强,如民歌和地方戏曲里都有这种东西。而且,过去的老艺人们特别注重这些,比如戏曲中的唱腔流派全是为了表现自己独特的声音,音乐应该是一种个体生命的表达。但是,学院化的音乐教育和以西方为参照体系的盲目摹仿,使得“我”在音乐中反被抹杀,人们发出的声音和写的音乐都面目雷同,毫无创造力和即兴能力,中国传统音乐也在这种教育中迷失了本性。而她的音乐就是要找回自己的声音,在《行走的刘索拉》那张 CD里面,刘索拉的歌是没有词的,然而她在唱,她的歌声像乐器一样在演奏,这就是她想要的效果,不过是声音,神秘的、性感的、欲望纠缠的,一种经过异域文化的撞击、感同身受之后努力整合,并未完全条理化的再造。而刘索拉虽然坚持“文化不可交流”,但还是企图通过《醉态》来强化交流,这是妥协的努力。

    刘索拉的文字天分是好的,无拘无束,且学什么像什么,腔调都拿得有趣,不是温良恭俭让的恬静。她的文字有一点野性的简单,过度清晰的单句能组接出整体篇章的迷茫,说着音乐、朋友、亲人和其他的生活,在那种生活里追求纯净的东西太困难,可是她通过音乐把自己暴露出来,如今又是散文,她无所顾忌,个体生命的力量在于在屈从中获得生存的勇气和方式。

    像《猪龟娘娘的故事》,本来是《女贞汤》里的引子,几乎也是《醉态》的开始,它使我们在执著于故事情节的同时,又丧失了对故事情节的兴趣,而转向了故事之间的消解和生成,特别是转向了那些新生成的细节。版本一是沉重的家族溯源,版本二则更像花边新闻。二者共存的结果是互为背景,互相映衬,使凸起的更加凸起,凹陷的更觉凹陷。幽默感也是这样产生的,它有点暗,但不时被夹带桃色的叙述照得眩目:这色彩未免有点滑稽,直让人忍俊不禁。在你还暗自徘徊在故事意义的时刻,刘索拉已经在后面的篇章里陷入了孤独和寂寥。然后有了一点情节,少年时代的懵懂无知,蛮子、爸爸、蓝调和《昭君出塞》,随笔写来,意态横生。

    所以凡是小的姿态,比如醉态都是媚惑的,像是杨贵妃醉后的清舞,如果有一天想要听听刘索拉的音乐,最好也看看这本《醉态》,刘索拉在里面说着自己的心声,和她的音乐相互映照、彼此牵连牞寻找着属于她自己的声音。(文/童煜华  来源:中国书报刊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