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蓝”暖了“夕阳红”
时间:2025-11-06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张媛媛

“王阿姨,最近家里有没有添新家电?使用起来还顺手吗?”10月30日,伴随着一声声亲切的问候,“海工蓝守护夕阳红”项目的志愿者们再次走进白港等村,开展例行走访。这不仅是简单的上门问候,更是一次次关乎安全的“深度体检”。

“我们定期走访,一是为了排查老人们家中新增或反复出现的居家安全隐患,二来也是陪他们聊聊天,了解实际需求,增进感情。”海工船舶专职消防救援队队长徐金健道出了走访的缘由。

安全隐患,尤其是火灾风险,是悬在乡村独居老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据不完全统计,自海工船舶专职消防队成立以来,辖区内农村共发生火灾42起。究其根源,绝大多数都与消防安全意识薄弱有关,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常因用火不慎、卧床吸烟或电器使用不当等问题,酿成安全事故。

“随着近十年产业蓬勃发展,海工园(寅阳镇)大量青壮年外出求学、工作,或白天前往周边船企务工,导致农村‘空巢化’现象突出。”项目负责人刘慧深入分析项目背景,“留守的老人往往因文化水平和经济能力有限,对身边的安全隐患或主动或被动地‘视而不见’。这成了我们镇的一个治理痛点,也正是‘海工蓝守护夕阳红’项目创立的起点。”

项目启动初期,园区便组织各村志愿者,深入排摸辖区内独居、寡居及有特殊困难的家庭,重点勘察门窗破损、家电线路老化、电表箱不规范等隐患。在全面摸排的基础上,园区创新将26个村划分为5个组别,并联动辖区内20多家海工及内陆企业,构建起一个多元、高效的“村企共建”志愿服务网络。

“我们园区的海工企业多为央企、国企,社会责任感强,参与公益的意愿很高。”刘慧介绍,“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的员工具备焊接、机电、电气化改造等专业技能,这让我们的志愿服务团队格外‘专业’。”她进一步阐释了“海工蓝”的深刻内涵:“‘蓝’象征着支撑项目的两股核心力量:一是代表海工企业志愿者的‘海洋蓝’,二是代表守护万家灯火的消防救援‘火焰蓝’。”

自2024年3月启动以来,该项目已累计开展安全科普等志愿服务200余次,走访近300户家庭。成果实实在在:维修更换门窗3扇,修补9户屋顶共计60余平方米,显著提升了老人们的居住安全与舒适度;更关键的是,通过更换200多米线路、维修10余件家电、更换15个电表箱及整改20处拖线板,从源头上有效降低了电气火灾风险。此外,志愿者团队每季度还会组织一次主题志愿服务,如专项安全排查、企业帮扶修缮等,切实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强化老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与自救能力。

“我们现在形成了一套成熟流程:先由专职消防员上门为老人家的电路、燃气做专业‘体检’,精准定位隐患并普及知识;随后,合作企业会派出人手、提供资源,对问题进行彻底整改。”多次参与活动的徐金健深感每次走访都意义重大,“很多老人不是不害怕,而是怕麻烦、怕花钱。比如,我们曾发现一位大爷因嫌麻烦,竟和家门口的一个大马蜂窝‘和平共处’了数月。而我们介入后,十分钟就解决了这个隐患。”

为确保安全守护常态化、长效化,项目还建立了严格的定期回访机制。刘慧强调:“回访不仅能核查隐患是否复发,志愿者还会提供打扫、健康咨询等日常关怀,这是巩固成果的关键。”

展望未来,刘慧希望项目能超越基础的安全守护,向更广阔的维度拓展。“我们正联系相关企业,计划向受助老人开放企业资源,例如组织他们参观大国重器、举办文艺联欢等,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壮大队伍方面,她将目光投向了村居内技术型的外来务工人员,“希望能吸引他们加入,既增强我们的专业力量,也促进新老居民之间的融合与理解。”

“海工蓝”守护“夕阳红”,这不仅仅是一次针对老年安全的精准帮扶,更是“镇村企”共建模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一次成功实践,为乡村振兴中如何实现“老有所安”,提供了一个温暖而有力的“寅阳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