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无愧天地间
时间:2025-10-27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陆玲琳 顾晓晓

沈凡杰 吉浩宇

在青岛杨汉黄将军的家中,客厅玻璃展示柜里的3架飞机模型静默无声,却讲述着波澜壮阔的往事。“两架是我在朝鲜战场上击落的美军敌机,另1架是我自己的战机。”96岁的杨老将军目光炯炯,手势起落间,仿佛将我们带回到抗美援朝战场上空的硝烟中。

今年9月3日,这位启东籍少将作为抗战老兵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上图),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从贫苦佃农家的“割草娃”到共和国陆海空“三栖少将”,杨汉黄的人生轨迹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相连。在这个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的特殊日子里,这位老将军的记忆依然清晰如昨。

空中对战

“大不了就同敌人同归于尽!”

“当时已抱定决心,大不了就同敌人同归于尽!”回忆起1952年9月17日那场惊心动魄的空战,杨汉黄的语气依然斩钉截铁。

当日,他率编队执行寻歼敌机任务,在鸭绿江上空与4架美军F-86歼击机狭路相逢。40天前,队中两架僚机被敌机击落、战友血洒长空的悲愤,瞬间化为杨汉黄决绝的勇气。千钧一发之际,他甚至来不及报告,高喊“左转弯攻击!”左手前推油门加速,右手投掉副油箱,急左转弯冲向敌机群,一系列动作在电光石火间完成。

为打乱敌军对我方机群的追击,杨汉黄果断先发制人,以红色曳光弹实施威慑。敌机果然阵脚大乱,放弃偷袭意图,转向逃窜。杨汉黄抓住战机迅速占位,形成咬尾追击态势。

然而由于攻击动作过于迅速,他的战机一时脱离编队,陷入以一敌四的险境。“当时感觉死定了!拉个敌人才够本!”抱着这样的决心,杨汉黄立即与前后四架敌机进行激烈的争夺,他机智地死死咬住敌长机,任其飞出刁钻的“S”形航线也毫不松懈。两次精准的“超前点射”封锁其去路后,就在敌机稍显迟疑的瞬间,他迅速瞄准,三门炮齐发,一举将敌长机击落。

随后,他与疯狂反扑的敌僚机展开殊死搏斗,因位置不利、敌众我寡,杨汉黄只得弃机跳伞,最终死里逃生。甚至在降落过程中,他仍保持高度警惕,一度将伞包上的红色标识误认作敌军,准备在空中展开又一场战斗。

同年12月20日,在朝鲜大同江上空,杨汉黄再次展现了自己的勇敢与智慧。在与美军F-4U战斗攻击机交手时,他的几次攻击都被敌机以优越的转弯性能摆脱。几个回合后,他急中生智,决定声东击西。

“我先佯装返航远离,等敌机放松警惕,立即折返到其右后方。”老将军狡黠一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智取胜敌的时刻,“利用敌机视线被机身阻挡的盲区,我神不知鬼不觉地齐射三门炮,狠狠的一个长连发命中!”60多年后的今天,老将军回忆起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依然忍不住挥拳。

后来,他的飞机座舱上喷上了2颗实体红五星,作为击落2架敌机、荣立三等功的有形奖励。在朝鲜战场,他共巡航作战57次,蓝天之上密布着他保卫家国的忠诚航迹。

戎马一生

从“割草娃”到“三栖少将”

谁能想到,这位空中英雄,1929年12月出生于原启东县向阳乡的一户贫苦佃农家庭。

1943年6月,年仅14岁的他不幸被日伪军抓捕,在曹家镇据点遭受了19天的非人囚禁,父亲借下重债才将其赎回。苦难没有压垮他,反而点燃了革命的火种。1945年7月1日,他毅然参加新四军,从此踏上革命道路。

解放战争期间,杨汉黄作为陆军医务工作者,在苏中地区一线战场上救死扶伤,历经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目睹了无数战友的牺牲,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1950年,命运为杨汉黄打开了另一扇门——他在陆军选飞中脱颖而出,成为所在团唯一合格者。他以近乎疯狂的刻苦投入训练,仅用6个多月就掌握了飞行技能。1952年3月19日,他随空军17师入朝作战。这个从陆军选拔出来的飞行员,带着地面部队特有的拼劲冲上蓝天。

抗美援朝结束后,杨汉黄随部队改编为海军航空兵,成为“海空雄鹰团”的中坚力量。他穿上了海军服,从师飞行勤务主任,经历团、师到北海舰队航空兵司令部、到舰队司令部的各级领导岗位上工作。从蓝天到碧海,他始终坚守在保卫祖国的第一线,对海军航空兵部队战斗力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1988年,他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家中墙面上整齐挂着的军装,缀满了老将军获得的15枚中朝两国军功章。“在位46年,经历20个岗位,职尽位、责到位,零失误,零事故。”杨老的手轻抚着每一枚军功章,墙上“俯仰无愧”四个大字,精准总结了他的戎马一生。

俯仰无愧

选对路,起好步,方向正,走到终

“我不完美,但我选对路,起好步,方向正,走到终。”这是杨汉黄在回忆录《军功章故事》中的总结。回顾平生,他最欣慰的就是当初参加了新四军,走上了革命路。

虽已年过九旬,但杨老仍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和纪律。每天坚持读报2小时,必看新闻联播,坚持政治学习。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不服老、不服输的精神。

“小学生都能用电脑打字、上网聊天,我怎么就不如她呢!”怀着这份执着,杨老将军在76岁时从零开始,自学拼音和电脑操作。80岁那年,他开始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击他的回忆录,最终完成的《峰云浪迹》长达18.8万字,记录了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国土防空等重要历史阶段的亲历见证,被海军博物馆、解放军博物馆、军事科学院等多家机构收藏。如今,他已出版《回顾与启迪》《峰云浪迹》《军功章故事》等多部自传与回忆录。

此次见到家乡来的记者,老将军也格外动情。启东,是他永远牵挂的故乡。

离休后,他曾多次回到家乡祭奠父母,并前往市烈士陵园看望在解放启东历次战役中牺牲的老首长和战友。“启东的烈士陵园松柏苍翠、浩气凛然。”老将军欣慰地告诉我们,“家乡的同志非常关心支持,为我制留了将军墓。”说到这,这位96岁老人泪光闪烁。

墓前的感言,杨老也早已拟定:“生我养我育我的父老乡亲,我的家,我的亲人,游子回来了。在解放家乡的共同战斗中先来的首长、战友,你们遗志,后人承接,完成了开国卫国,我来陪伴你们安息了。”将军的笑声爽朗而坦然,“我不怕死,高高兴兴死。人的一生很短暂,我这一辈子工作,没有愧对党和人民。”

采访结束时,老将军轻声说道:“过几年,游子还要回老家。”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那个14岁的少年从启东的田野上走来,走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走向共和国的蓝天碧海,最终又将回到他深爱的故土。

从蓝天到大海,从战场到家园,杨汉黄将军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俯仰无愧”。老将军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什么是历经战火洗礼仍不改初心的坚定,什么是功勋卓著仍保持朴素本色的品格。他的精神如同战机上的红五星,永远闪耀在祖国的蓝天碧海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