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不懂”到“心相通”
时间:2025-10-21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王天威

“患者休克状态,情况不乐观,紧急收治抢救室……”10月12日,市中医院住院中医师毛士键刚上夜班就收治到一名急重病人。从下午5点30分忙到次日凌晨2点,病人情况相对稳定后毛士键才稍停下忙碌。早上8点30分,作为住院医师的他又开始查房。

毛士键是黑龙江绥化人,今年33岁的他,2020年8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当年,启东市卫健委去黑龙江选拔人才,他选择远离家乡应聘来到这个滨江靠海的小城。

“初到启东工作,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启东方言实在很难听懂。”这也成为横亘在他与病患之间的首道鸿沟。毛士键说,来中医院看病的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不会讲普通话,他只能让护士做翻译,但交流的障碍让他感受到患者眼神里的排斥和质疑。毛士键心中五味杂陈,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一难关。

面对这一困境,毛士键努力放慢语速和病患沟通,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直到病人能听懂。“胸闷、气急,以前吃的什么药……”为了更好与患者交流,他开始学习启东方言,先从医疗常用名词开始渐渐地可以和病患交流。“昨天胃口怎么样?用的药有没有什么感觉?来,让我听一下肺……”每次查房,尤其是遇到老年人,毛士键就用蹩脚的启东话跟他们交流。“小毛医生从不板面孔,他治的是病,暖的是人心。”这是来自病人们的评价。

当被问及,来启东五年对这里的印象,毛士键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启东的冬天嘎嘎冷,冻到骨头里。来之前就听说,启东人性格也比较冷,不喜欢跟外地人打交道,可现实跟这说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启东是座温暖的小城,人心很热!”毛士键说,“记得我刚到启东市中医院报到时,同事们都是主动跑来搭讪的,还问我对启东的第一感觉咋样,真是热闹得很。人事科的领导还热心地帮我去找离单位近价格又实惠的房子。房东夫妇隔三差五会给我送些瓜果蔬菜。”

五年时间,毛士键从一名青涩的小伙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住院医师,2022年,毛士键和既是同事也是老乡的爱人喜结连理,随后夫妻两人在启东购房定居。“说来惭愧,来启东五年多了,还没有逛过赫赫有名的黄金海滩、启唐城,等不忙的时候一定要和爱人一起好好感受一下枕江依海三水交汇的美丽启东。”

“上夜班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一些影响,但既然当初选择了从医这条路,就要克服困难,坚定地走下去。”始终深爱着医学事业的毛士键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在距离故乡数千里之外的启东,努力会被认可,价值得到肯定,不断追求进步,这是医生理想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