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生命之约
时间:2025-10-20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陈冬芷

“能用自己的一点力量,给陌生人带去生的希望,所有的坚持都值得。”10月17日,启东首位“00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姚怡屹载誉归来。谈及这场拯救生命的经历,这位刚考取上海电力大学研究生的年轻人,眼神里满是坚定与温暖。

姚怡屹与“生命守护”的缘分,始于2022年一个温暖的午后。当时还在读大学的他,跟随母亲胡海雷去献血,听工作人员说起“造血干细胞采样入库,就能为血液病患者多添一份希望”时,母亲一句“一点付出能救人一命,该是多有意义的事”,像一颗种子悄悄落在他心里。“那天我盯着捐献志愿登记表看了很久,觉得这是件特别郑重的事。签上名字,就像和未知的患者许下了一个约定。”姚怡屹回忆,他一笔一画填完表格,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那天,阳光格外灿烂。

那之后,姚怡屹的“爱心长跑”从未停下。街头流动采血车的红色身影、社区固定献血点的熟悉窗口,总能看到他撸起袖子的样子。“每次看到血液袋被小心送走,就会想象它在拯救生命,这种感觉特别自豪。”姚怡屹如是说。

今年6月初,一通电话打破了平静——市红十字会告知他,与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电话里的声音刚落,我第一反应就是‘愿意’,没有丝毫犹豫。”姚怡屹笑着说,三年前的“约定”突然有了回响,他只觉得“幸运”:“配型成功比中彩票还难,能成为别人的希望,我太庆幸自己当初填了那张表。”

8月22日,姚怡屹如期入院准备捐献。动员剂注射一度让他腰酸背痛,陪在身边的母亲也分外心疼,他却反过来安慰。一想到远方等待救援的患者,他就充满坚持下去的勇气。这份跨越时空的牵挂,让小小的病房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8月27日的采集室里,细胞分离机嗡嗡运转,透明导管中鲜红的血液缓缓流动。四个小时里,姚怡屹始终没动,目光时不时落在正在收集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上。当306毫升“生命之液”采集完成时,他轻轻舒了口气:“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希望它能快点送到患者身边,让他早点好起来。”

如今再回望这段经历,姚怡屹说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平凡的力量”。“我只是做了一件自己承诺过的事,却能为一个家庭留住希望。”他笑着说道,语气里满是自豪,“未来如果还有机会,我依然会选择守护生命。因为这份与陌生人的约定,是我23岁生日送给自己最珍贵的礼物。”

姚怡屹的故事,恰是启东2318名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的缩影——他们以平凡之躯,在中华骨髓库中种下“生命火种”。如今暖阳遍洒病房,那些等待配型的患者,正盼着这份跨越山海的“生命之约”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