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虎头鞋蹬向世界
时间:2025-10-10 A+   A- 举报

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东海镇丰利村虎头鞋工作室的工作台上。87岁的陈秀兰戴着老花镜,捏着绣花针,牵引着黑色丝线,在土布鞋面上绣出虎眼的轮廓。几位村民围坐在她身旁,神情专注,手中的针线随着陈秀兰的示范而起落。

“做虎头鞋,急不得,一针一线都要做到最好。”今年是陈秀兰做虎头鞋的第75年,她的每一下针脚依旧沉稳有力。针线起落间,这些人正编织着虎头鞋的过去与未来。

手中线:从少年到耄耋

1939年出生的陈秀兰,从12岁起就跟着母亲学做虎头鞋。“那会儿还是个小孩子,哪想到会做一辈子。”陈秀兰回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双小小的虎头鞋,寄托的是父母期盼孩子平安长大的朴素心愿。

“从前没有缝纫机,纯手工做一双虎头鞋要两到三天,现在快一些也要一天多。”陈秀兰告诉记者,制作一双虎头鞋需要经历打袼褙、纳鞋底、绣虎脸等10余道工序,是真正的“慢工出细活”。

工作室里,围坐的村民中有30来岁的年轻人,也有与陈秀兰年纪相仿的年长者。“你看这里要回针,才结实。”陈秀兰轻声指点,手中的针线却没有停歇。

2018年,村干部们走访时发现,村里像陈秀兰这样掌握虎头鞋制作技艺的人大多年事已高,70%都超过60岁。“这门手艺不能断!”丰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崔健深感传承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于是,村里开始积极挖掘组建技艺传承队伍,搭建平台宣传虎头鞋。

如今,丰利村已培养出一支老、中、青三代20多人的文化传承队伍。“我从小穿的鞋子都是妈妈亲手做的。”陈秀兰的女儿黄林一边熟练地纳着鞋底,一边说,“耳濡目染,我16岁就会做了。”今年53岁的她已临近退休,打算今后全身心投入这门手艺,将母亲的接力棒接过来、传下去。

“从前没觉得这手艺多特别,每家每户都会做。”陈秀兰语气平静。75年过去,手艺从家家都会变为文化遗产,不变的是针线间的专注与热爱。“现在年轻人愿意学,我当然愿意教!”陈秀兰抚摸着刚刚完成的虎头鞋,欣慰地说。

根与情:从乡村到世界

丰利虎头鞋文化展示馆内,一排排虎头鞋静静陈列于玻璃展柜中。虎头形态各异、布料不一,却都有着圆溜溜的大眼睛、根根分明的胡须,憨态可掬中透着一股灵动。

“启东靠江临海,村里沟壑纵横,过去孩子意外落水的事件时有发生。”崔健介绍:“启东有句老话叫‘猫干不湿脚’——猫不喜水,又有‘九命’之说,所以启东虎头鞋的造型更接近猫的萌态,我们也叫它‘猫咪头鞋子’。”2025年,丰利虎头鞋入选南通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丰利虎头鞋的三个典型特征——土布、短须和“虎头”,都有着鲜明的启东特色。土布作为启东非遗,由传统手摇纺车、土布织布机纺织而成,如今已无人生产。“现在土布比绸缎还难得。”崔健展示着近年来从各个村民家里收来的土布,“都是老人们压箱底的存货,做一双就少一双。”

近两年,在启东市委统战部、市妇联等部门的关心帮助下,丰利虎头鞋文化展示馆、丰利虎头鞋工作室相继建成。特别是自启东承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丰利村展开村企结对帮扶后,虎头鞋开始以文创产品的形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陆续亮相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巴黎博览会、泰国曼谷推介会等展会,知名度与影响力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今年丰利虎头鞋已累计在上海、深圳、巴黎等地参展28次,虎头鞋及周边文创产品经营收入实现显著增长,较去年扩大近3倍。数字背后,是一门古老手艺的当代复兴。

向未来:从非遗到潮流

今年5月,丰利虎头鞋亮相巴黎博览会,受到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很多外国人都会被虎头的神韵吸引,觉得它很有中国文化的神秘感。”丰利村第一书记周铭铭笑着说。随着曝光度和关注度的显著提高,虎头鞋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

2024年以来,该项目已累计惠及群众数十万人次,虎头鞋及周边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5万元,逐步走出一条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互促共进的良性发展路径。“纯手作的价值,懂的人自然懂。”专程从上海过来定制虎头鞋作伴手礼的金女士表示。在流水线、机械化生产盛行的今天,丰利村虎头鞋恰恰印证了手工艺的不可替代性。

今年,丰利村成立启东丰利虎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着力整合村内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村里还打造了“丰雅手作”品牌,精选优质棉线、麻绳等材料,结合传统编织技艺与现代审美,推出“千里江山”“十里桃花”“虎虎生威”等编织手串,进一步丰富文创产品体系。

“非遗不能只在展柜里,”东海镇党委书记杨本发感慨道。“要让传统文化自己长出造血能力。”他表示,未来东海镇将立足于强村公司,开发虎头香囊、挂件、手链等衍生产品,构建以虎头鞋IP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同时借助电商直播化流量为增量,推动启东非遗走向全国、迈向国际。

“虎头鞋既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乡土情怀。”崔健认为,要传承好、发展好,既要立足启东地域特色,更要与时俱进。当一针一线转化为真金白银,当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非遗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乡村血脉中的活水。

工作室外,夕阳西下。陈秀兰完成了一天的最后一针,将新做好的虎头鞋轻轻放在工作台上。她或许不明白“非遗文创”的具体含义,但她清楚地感受到:她在这个小乡村里做了75年的虎头鞋,正从启东走向更远的世界。

(本报记者 顾晓晓 袁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