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两女子雇24位陪爬助力登泰山”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从陪诊、陪聊到陪购、游戏陪玩,乃至陪爬,各类“陪伴服务”悄然兴起于生活诸多领域,构成了新兴的陪伴经济形态。当“陪伴”成为可购买的服务,我们应如何看待?其又如何行稳致远?
陪伴经济的兴起,反映了社会结构变迁下人们需求的演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独居人口超1.25亿,较十年前显著增长。快速城市化使跨地域就业成常态,传统家庭邻里关系面临挑战。当身处陌生环境或遇到生活难题,许多人面临“身边无人可找”的困境。陪伴服务的实质是将人类基本的情感交流与互助需求,通过市场机制转化为精神服务产品。它让需陪伴者免于人情负担,按需获取服务;也让提供者凭付出获得合理回报,开辟灵活就业新渠道。这种市场化转化展现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与市场适应性,在满足特定人群即时需求、提升社会福利、创造就业岗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新生事物,陪伴经济处于发展初期,存在亟待规范之处。首要问题是服务标准化缺失。私单约定常使服务内容、质量、价格、时间等要素界定模糊,保障不足。客户遭遇“爽约”、服务缩水或临时加价却投诉无门的情况时有发生,消费者权益难保障。其次是行业伦理边界模糊。有偿陪伴的普及,是否冲击基于情感的自发互助?若最基本陪伴都需付费,是否导致真挚情感疏离贬值?再者,最为紧要的是各方权益保障机制缺位。如“泰山陪爬”中人员轮流背负40多斤的孩子攀登,人身安全风险极大。一旦发生意外,责任认定、赔偿落实成难题。服务者劳动安全、健康保障及消费者安全、隐私等权益亟待明确规范保护。
由此可见,陪伴经济本质是市场对个体精神慰藉与生活支持需求的回应。盲目追捧或简单排斥皆非理性。关键在引导其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让市场化服务与和谐人际关系互补,共同构筑温暖、具韧性的社会支持网络。这需多方合力,一要加快建立健全行业规则体系。行业协会应牵头制定从业人员准入门槛、技能要求及认证;为各类服务制定标准化合同范本,明确权利义务、服务内容、质量标准、计费方式及争议解决途径。二要强化权益保障与监管。相关部门应研究出台适应新业态的指导意见,建立便捷纠纷调解和应急处理平台;明确服务者(尤其涉体力、高风险)劳动安全保障要求;严格保护双方隐私安全,筑牢信息底线。三要加强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倡导陪伴服务的“专业化”属性,明确其市场服务与纯粹情感支持的边界,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其作为社会服务补充的定位,而非情感替代品;同时弘扬邻里守望、亲朋互助传统美德,鼓励建立基于信任情谊的社会支持体系,形成市场化服务与无偿互助和谐共存、相互促进的积极评价。
陪伴服务可以明码标价,但人心底最渴望的真挚温暖,终究难以完全商品化。数字时代洪流中,人们对真实、稳定、持久的情感联结与归属感需求从未改变。为市场化服务付费时,更应认识到:一个健康、文明、充满活力的社会,既需专业化、规范化陪伴服务作补充,其根基更在于亲情、友情、邻里情等编织的温暖人际联结网络。推动陪伴经济在制度框架下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传递善意、解决痛点、服务民生的有温度力量,同时守护好社会最宝贵的情感根基,方是题中之义。
南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