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雄兵慰忠魂
时间:2025-09-09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顾晓晓 沈凡杰 毛嘉烨

“我们当年要是有这样的装备,很多战友可能就不会牺牲了……”9月4日下午,家住寅阳镇江夏村的91岁抗美援朝老兵周近江,注视电视中回放的阅兵画面对记者说。

九三阅兵举世瞩目,周近江反复观看了三遍,观看过程中连午饭都忘了吃。

1951年,未满17岁的周近江响应“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号召,毅然参军。“出发时,街道两边站满了人,往我们怀里塞干粮。”说到动情处,周近江不禁潸然泪下。

“当年我们跨过鸭绿江时,美国人的飞机在天上飞,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来。”周近江回忆道,当时我军装备大多来自缴获或从苏联购买,与美军存在明显差距。“最怕遇到空袭,戴的帽子、背上的脸盆不是被打了洞,就是被机翼卷起的气流卷走。”恶劣的战争环境中,他亲眼目睹无数战友牺牲。“但我们志愿军不怕牺牲!就算胳膊断了也要继续往前冲!”

就是这样一位战士,在1951年至1955年间,连续五年参加国庆阅兵。“我对北京天安门广场比对汇龙镇还熟。”老人开玩笑说,眼中满是自豪。

1951年和1952年,正值朝鲜战争最激烈的阶段,参阅步兵方阵中的许多官兵都是刚从战场撤回,周近江便是其中之一。“当时大家身上还带着战场上的那股拼劲儿。”阅兵结束后,周近江又立刻返回朝鲜战场继续作战。

1953年,凯旋的志愿军战士用胜利为祖国献上生日贺礼。“当年参阅手里拿的枪支、坐的车辆,几乎都是从苏联购买的。不像现在,我们不仅实现了装备自主生产,更研发出众多世界领先的现代化武器。”回忆过去,周近江感慨道。

“现在的中国,真的不一样了。”观看阅兵时,周近江反复念叨这句话。9月3日的阅兵式上,战机翱翔、战车隆隆,一支支现代化军队整齐划一地走过天安门广场。作为五次阅兵的亲历者,周近江最能体会“变”字背后的分量。“这不仅是展示中国的实力,更是向全世界展示我们捍卫和平的底气。”对他来说,今日中国军队的强大,正是对当年战友牺牲的最好告慰。

从战火纷飞到国泰民安,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从“万国造”到“中国智造”,周近江用90年人生,见证了这个国家从新生奋进到繁荣富强的壮阔历程。

“国家强大了,人民生活幸福了,这和平来之不易。”作为1955年入党的老党员,他语重心长地说:“在和平年代,也绝不能忘记前人的牺牲和艰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