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天威
“滴……”8月27日12点20分,经过近4个小时的采集,启东“00后”准研究生姚怡屹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东院区成功捐献30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为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点亮生命的希望。
姚怡屹家住我市海复镇家禄村,2002年出生的他今年顺利考上了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2022年一次和母亲一同献血的过程中,母子俩看到了社区宣传栏里的中华骨髓库招募信息:“如果我们的一点付出能救人一命,该是多有意义的事。” 这句朴实的话语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带着母亲的期许和对生命的敬畏,他郑重填写了捐献志愿登记表,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千万分之一的 “生命守护者”。
今年6月初一个特殊的电话,让这份坚持有了更厚重的意义。当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告知他骨髓配对成功的消息,姚怡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同意捐献。 8月22日,他入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每日的动员剂注射成为他的必修课。药物带来的腰酸背痛让他有所不适,但只要想到远方等待救援的患者,他总能咬牙坚持。这份跨越时空的牵挂,让小小的病房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每次看到血液袋被送走,就会想象它可能在某个角落拯救生命,这种感觉特别踏实。”姚怡屹说。
经过8次造血干细胞动员剂的注射,8月27日上午,姚怡屹迎来了采集的日子。他静静躺在采集床上,血液从手臂的一个针管输出,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剩余的血液成分从另一个针管回输到体内。姚怡屹的母亲胡海雷牵着儿子的手一直给他加油。“打动员针的第二天晚上,孩子不好睡觉,虽然心疼,但想到能够救助别人,挽回一个家庭,我们都觉得这份坚持很有意义,希望受助对象能够早日康复。”胡海雷表示。
据悉,姚怡屹是我市第1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自2003年造血干细胞集中采样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已有2318名志愿者登记入库。市红十字会号召更多适龄中青年积极加入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为更多血液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