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方言里的“塌面子”,“塌”字透着一股子直白——丢了、失了、掉了的意思。往菜场里走、到餐馆里坐,但凡遇上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的坑蒙拐骗事儿,一旦被戳穿,那妥妥就是“塌面子”的尴尬场面。
眼下,“看苏超·吃海鲜”开捕季正热闹,“苏超赛事+沪通同城消费”“来鲜超·看苏超·吃海鲜”市集等活动也办得如火如荼。这份热闹让人打心底里高兴,可还有个提醒堵在嘴边,不吐不快。
这提醒便是:不管是吃海鲜还是买海鲜,千万不能让少数利欲熏心的商贩、店家,在一杆秤、一条鱼、一只蟹、一只虾上动歪心思。要知道,一个人、一家店“塌面子”还算小事,要是让一个地方、甚至一整座城市跟着背“坑客”的黑锅,那才是真的大事。
海鲜消费这领域,向来是生意越火,“一杆秤”上的猫腻、海鲜品种与质量上的歪招就越容易冒头。尤其那些鲜活、名贵的海货,总有人手更快、下手更狠、宰客更凶。不少外地消费者吃了亏,往后对当地的海鲜消费市场,甚至对整座城市的印象,都会打上个大大的折扣。
说起来,鲜活海水产品消费里的门道确实不少。且不说那些明目张胆的“鬼秤”“骗秤”,就连正规电子秤,也有商贩靠小数点计价让顾客“暗吃亏”。按常理,正常计价常会抹掉零头,可有些商贩偏要在小数点后第三位做文章——4.9以内就“舍”,5以上就“入”,对单价动辄上百的鲜活海鲜来说,每笔生意下来,顾客至少得多掏5块钱。
除此之外,还有些藏着掖着的骗局:离水的海产品,抄网前端的钢圈看着普通,实则是空心的,看似滤干了水,一倒进袋子里,藏在钢圈里的水还是会跟着称重;装名贵海鲜的塑料袋,看着薄薄一层,实则厚重得很,单拎起来称重,一只就值好几块;要是提出让店家帮忙加工鱼蟹,稍不留意,分量可能就少了,品质也可能下降。更别说调包海货、往袋子里塞杂物、给贝壳类海鲜加沙、往包装箱里掺冰之类的伎俩了。
一家店、一个摊位、一个菜场的宰客行为,不仅让人不齿、痛恨,更是对一个地方、一座城市营商环境和文明形象的抹黑。之所以要提这个话题,是因为此前在一些港口、码头、渔镇和海鲜市场,这类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外来游客、食客挨了宰,便再也不愿故地重游,好好的口碑就这样被砸了。
看足球、吃海鲜,图的就是个开心、尽兴、放心。如今苏超赛事与海鲜消费绑定,外来客人尤其是上海的食客纷纷赶来,我们在聚拢人气、提振消费的同时,更要严防少数人趁机“捞快钱”。要知道,“一粒鼠屎能坏一锅粥”,一旦让坑害顾客游客的行为得逞,不仅伤了消费者的心,更践踏了城市的文明底色。
所以,笔者既担心个别不法商贩搅局,让满心期待的游客、食客吃了“苍蝇”;也想借这篇小文,给监管、计量、督查、市场管理等执法和管理部门提个醒——还请多上点心、盯紧点;更要警示那些唯利是图的人:秤的准星里,藏着的是良心,连着的是民心,唯有守住公平,才是长久经营的正道。
姜斌